中国国家画院推出的“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展开,阐述了中国国家画院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中的使命担当,探讨了民族艺术自主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了人物画创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任军伟
在乙巳仲春这个时节,中国国家画院精心推出了“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将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问题再次激起层层涟漪,摆在了业界的重要位置。
回顾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的使命与担当。它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成立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随后在198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到2006年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历经这3次重大变革,民族艺术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始终是中国国家画院关注的核心重点。中国国家画院立足中国画独特的文化特质,着眼于山水、人物、花鸟这三大画科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它针对山水画创作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提名展,而在今年,又推出了人物篇。从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为助力民族艺术创新、建立中国艺术现代话语体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此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艺术自主发展的新路径。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画科中最早出现的画科,承担着“明劝诫,著升沉”的重要文化使命。在唐宋时期,人物画曾辉煌一时,闪耀于画坛。然而,元代以后,它逐渐走向式微,明清两代也难以挽回其颓势。直到20世纪,在为民族呐喊、为时代写真的创作实践中,在中外艺术的交融碰撞中,老一辈美术工作者不断上下求索,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的审美范式,创造了新的艺术高峰。如今,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将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和邀请展,就集中对人物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研判辨析,探讨其发展的新空间。
在当下这个视觉图像极为丰富的时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那么,如何在传承艺术传统的同时,实现对现代审美的再造呢?我们必须直面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视觉经验之间的割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屏幕媒介主导的观看方式中,拓展绘画的表达空间。
人物画创作是一种将生活情感与文化记忆交织在一起的综合表达。众多实践表明,人物画要在传承中实现跨越式更新,关键在于打破已有的模式。创作者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处和现实生活的前沿双向寻求创变资源,在艺术语言、媒介材质、美学风格等方面大胆创新,从而重新定义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创作者要从“心”开始,关注当代人的喜怒哀乐,深度挖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心”的感知,作为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将重构画家与社会、创作与欣赏、教化与审美、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联系。
在对“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的深入探讨中,人物画创作者与研究者们正努力构建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富有创新活力的艺术新境界。我们期待,在日益多元的文化语境里,人物画卷能够更加多彩,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诗篇。
本文围绕中国国家画院的人物画研讨会及邀请展,展现了国家画院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中的担当,分析了人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当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强调人物画创作需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实现新的跨越,构建艺术新境界。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