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二十余载蝶变,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本文将带您走进闽宁镇,了解它从昔日的茫茫戈壁、连绵沙丘,如何在二十多年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蝶变”,并介绍其在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闽宁镇:二十余载蝶变,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一、背景介绍

闽宁镇静静地坐落在贺兰山脚下。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景,茫茫的戈壁与连绵的沙丘是它的主色调。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闽宁镇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它不断下大力气优化自然环境,积极强化产业发展。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地区经济得以稳步前行。如今再看闽宁镇,映入眼帘的是红瓦白柱相互映衬,绿树成荫点缀其中,街道干净整洁,整体环境优美宜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它成功实现了从昔日戈壁荒滩到生态宜居之地的华丽“蝶变”。在2023年,闽宁镇更是荣获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殊荣。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 生态移民与修复:闽宁镇自1997年正式成立后,积极推行生态移民政策,总共接收了6.6万名贫困民众。同时,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一方面,让生态脆弱的西海固山区重新披上绿装;另一方面,在风沙肆虐的闽宁戈壁滩上播撒绿色希望。这一举措实现了两片区域的“双绿”目标,就如同用一把钥匙打开了两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意义重大。

2. 生态富民产业:闽宁镇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大力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其中,酿酒葡萄和红树莓种植、肉牛养殖、设施温棚等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曾经,在移民开发初期,当地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仅在500元左右,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约1.9万元,实现了从单纯“输血”式扶贫到自身“造血”式发展的重大转变。

在众多产业中,助力村民脱贫的双孢菇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它从小作坊逐步升级到智能化厂房,年产值达到了400万元,并且成功推广到宁夏和甘肃两省区。葡萄酒产业也不甘示弱,通过种植葡萄、建设酒庄、举办博览会以及拓展“葡萄酒 + ”新业态等一系列举措,全镇葡萄酒综合产值高达29.6亿元。

此外,闽宁镇原隆村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了光伏农业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光伏大棚,让农民不仅获得土地租金,还能享受光伏分红以及进棚务工收入,成功打造了原隆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生态富民的新典范。该光伏农业产业园的280座光伏大棚每年发电4000多万度,收入3000多万元。

3. 生态旅游模式: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整合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 + 旅游观光 + 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海情”文旅园,推动旅游业从传统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三、经验启示

闽宁镇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创新扶贫机制和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强化产业发展。最终,创造出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

本文详细介绍了闽宁镇从昔日戈壁荒滩到如今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转变历程。通过推行生态移民与修复、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以及打造生态旅游模式等举措,闽宁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证明了坚守“两山”理念、探索科学发展路径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600.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