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文旅集团与银川市残联携手开展助残活动,包括快速落实景区展销点助力残疾人手工艺品销售,以及进行长效规划,通过文化赋能创作和平台拓展升级,推动助残模式创新,实现“文旅+公益”的双向发展。
(西夏陵文化创意展示馆)
快速落实:打通助残“最后一公里”
在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道路上,银川市残联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对20余名残疾人创作者的手工艺品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梳理。经过仔细筛选,首批便挑出了100余件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丝绫堆绣、麻编、钩针编织等多种技艺,既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又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
而银川文旅集团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迅速响应。在西夏陵文化创意展示馆、贺兰山岩画贺兰驿等景区的核心区域,设置了专门的助残专柜。并且,还统一设计了“银川匠心·助残好物”的品牌标识。这一系列举措,全力为残疾人手工艺创作者搭建起了展销的平台,积极推动“以购代捐”消费助残这种全新风尚的形成。
(贺兰山岩画贺兰驿)
长效规划:文化赋能与平台联动双轮驱动
文化赋能创作
银川文旅集团与银川市残联不仅着眼于当下,更有着长远的规划。他们计划通过实地学习和资源整合,推动助残模式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升级。在后期,会组织残疾人手工艺创作者深入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届时,会邀请专家为创作者们解读历史文化,帮助他们提炼文化、文物元素,比如西夏文字、岩画图腾等,然后定向开发定制手工艺产品。这样一来,既能让残疾人创作者的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又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平台拓展升级
除了文化赋能,平台拓展也是重要的一环。后期,银川文旅集团将依托自身其他的文旅资源及活动平台,为残疾人手工艺创作者创造更多展示技艺和销售产品的机会。通过不断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残疾人创作者的手工艺品。
从一场对接会到景区展柜的迅速落地,实现了“零时差”;从残疾人的指尖技艺到市场效益的成功转化,做到了“零距离”。银川文旅集团与银川市残联携手合作,以“快落实”为助残工作夯实了根基,以“深谋划”激活了创新的动能。这场“文旅+公益”的双向奔赴,意义非凡。它不仅让残疾人的匠心被大众看见、被尊重,为他们铺就了一条增收之路,更让历史文化通过手工艺品“活起来”“走出去”,真正将“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效益”。此次银川文旅集团与银川市残联的联合,开拓出了一条“公益可造血、文旅有温度”的创新探索之路。
本文围绕银川文旅集团与银川市残联的助残合作展开,介绍了快速落实景区展销点以及长效规划文化赋能和平台拓展的举措。这种“文旅+公益”的模式既帮助了残疾人增收,又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开启了公益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