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十大案件:为法治社会建设注入新动力,聚焦“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热、新、准亮点凸显

本文围绕最高人民法院揭晓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展开,介绍了这些案件极具代表性,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详细阐述了案件具有“热”“新”“准”的特点,以及各特点下典型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判决意义。

最高法十大案件:为法治社会建设注入新动力,聚焦“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热、新、准亮点凸显

行人闯红灯导致他人被撞身亡该如何判决?操纵“网络水军”传播虚假信息是否会受到严惩?丈夫去世后,妻子能否继续进行“辅助生殖”?厨师仅仅拌个黄瓜为何会被告上法庭?……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这些案件是在网民1845万张选票参与以及专家委员会评选下产生的,极具代表性,一经公布便吸引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随着案件具体细节的公开,大家对于去年以来一些备受关注的案件案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法治观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十大案件有哪些特点,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第一大特点,就是“热”。这些案件直击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司法机关通过对这些案件的依法判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比如轰动全国的劳荣枝故意杀人、绑架、抢劫案。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劳荣枝与情人法子英(已另案核准死刑)合谋进行抢劫。他们在多地实施了4起抢劫、故意杀人、绑架案件,导致7人死亡。

这起案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据主审法官透露,该案的复核裁定长达8000余字,其中说理部分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条理清晰、平和理性且有理有据地回应了辩护律师提出的意见。裁判文书上网后,得到了公众的充分肯定,大家纷纷支持法院的正义裁决。

再比如行人闯红灯致他人被轧身亡案。2024年5月17日7时左右,周某刚违法闯红灯通过人行横道,与骑电动车的凌某某发生碰撞,凌某某连人带车摔倒在对向机动车道内。此时,对面路口机动车道刚好转绿灯,刘某驾驶小客车起步躲闪不及,导致凌某某遭车辆碾压受伤,周某刚见状逃离现场。后凌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按照常规处理方式,刘某可能难以逃脱判罚。但法院并没有“就案办案、机械司法”,而是认定凌某某从被撞倒到被碾压之间不到2秒钟,普通人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因此判决刘某不承担刑事责任,周某刚犯交通肇事罪获刑2年6个月。

推荐理由指出:这体现了司法对于社会每个个体都应维护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共同营造遵规守法社会氛围的价值导向,对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规范安全出行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此外,“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全国首例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案等,也都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

十大案件的另一个共性是“新”,聚焦新现象新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

“网络水军”“辅助生殖”等一些新型案件的出现,不仅揭示了某种新的社会现象,也使得群众的法律诉求越来越高。

以发生在浙江的全国首例操纵“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但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定性和规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杨某鹏等人“养号”1294个,招募大量兼职人员充当“网络水军”,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对影视作品、网络视频、游戏作品、商品等,完成有偿“转评赞”“直发”24万余条和“投诉举报”1200余条,共获利915万余元。

杭州互联网法院首次明确,这属于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判决杨某鹏等人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0万元,删除已发布的虚假信息并注销相关网络账号1294个,同时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刊发赔礼道歉声明。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等一些社会新现象的出现所带来的司法难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

李某和张某因婚后未育,到保定市某医院接受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冷冻保存了3个胚胎,进行过一次胚胎移植术,但没有成功妊娠产子,仍有2个胚胎继续冷冻。之后,丈夫张某意外去世,妻子李某多次找到医院要求继续实施胚胎移植手术,但医院以张某去世为由拒绝。

法院认为,合法夫妻因生育困难接受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在夫妻双方无明确终止意见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应依法依约持续提供医疗服务,于是判决医院继续履行与李某的医疗服务合同,为李某实施胚胎移植手术,依法保障了丧偶妇女的权益。

有专家评价说:“该案对类似案件的办理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该案件契合“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法理情的统一。

十大案件还有个关键词,是“准”,通过找准痛点、转变思路,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一家经营不善的瑜伽店,将全部股权转让给薛某。薛某随后提供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的《清算报告》,注销了该公司,并把会员转给另外一家美发店,导致原瑜伽店200多名会员约40万元的损失。

薛某就是典型的“职业闭店人”。近年来,健身房、美发店、教育培训机构等预先充值服务领域频频出现“跑路”现象,导致消费者无法退费,产生了大量纠纷。在这些乱象背后,存在不少“职业闭店人”推波助澜。他们转移资产、更改经营主体,专门帮商家策划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并从中牟利。

这种情况,原本从法律上较难认定。但法官转换视角,从“职业闭店人”提交虚假清算报告骗取登记机关注销公司的角度,判令其承担民事责任,赔偿会员充值未消费的金额,并通过司法建议,促进有关部门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类公司注销登记的审查,既引领了法治发展,又优化了营商环境。

另外一起案件则引发了众多“打工人”的共鸣。

刘某是一家餐饮公司的冷菜厨师,日常工作就是拌黄瓜、水煮毛豆等。他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约定刘某在受雇期间以及劳动合同终止后2年内,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进行或牵涉任何与公司业务相竞争或相似的业务。后来,刘某离职后从事了同样的工作,被原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违约金及损失10万余元。

法院认为,刘某虽与原公司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但他只是冷菜厨师,不足以接触单位的保密信息,原公司也不能证明刘某在工作期间获取了菜品制作技术秘密,因此该协议应属无效,法院驳回了刘某原公司的诉求。

“拌黄瓜”看似是一起小案,但案件发布后,却引起了广大就业人员的共鸣。许多人表示,该案件准确把握了竞业限制中“其他负有保密义务人员”的核心认定标准,抵制了“无差别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不良趋势,引导社会进一步为劳动者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本文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揭晓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这些案件具有“热”“新”“准”的特点。“热”案件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彰显司法公平正义;“新”案件聚焦新现象新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准”案件找准群众痛点,化解急难愁盼。这些案件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法治观念,还为法治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148.html

(0)
RobertRobert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