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饭话题”中领悟日常的力量

作者刚大学毕业在报社当实习生时,对前台阿姨每天打电话讨论晚饭话题的反感,到后来逐渐理解和领悟到日常力量的过程,通过前后态度的转变,揭示了日常才是生活本质的深刻主题。

在青春年少时,对于“日常的力量”,我们往往懵懂无知,甚至轻视它。至少,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到报社做实习生,跟着前辈跑新闻。初入专业媒体领域,我感觉仿佛置身于战场前线,满心认为只有那些能登上头条的才算是大事,比如大型赛事、盛大仪式、重要会议、大型公司的成立,或是宏伟建筑的落成等。

在日常的工作节奏里,每天傍晚是记者们回到办公室,争分夺秒赶稿的时刻。大家都全神贯注地撰写着紧要文章,就在这紧张的关头,楼层的前台阿姨总会不紧不慢地走过来,在实习生工位旁坐下,拿起一台座机开始打电话。

“啊,今天晚饭吃什么?吃黄鱼吗?嗯,我早上在小菜场买的。对的,多少钱一斤?我看第一个摊头贵哦,我跟他说太贵了,我要走,他又叫我回去。我说我走了走了,他说你来嘛来嘛。我假装过去,他说便宜卖我,叫我全兜走,我才买的。对的,洗过了,肚肠都抽干净了,用盐擦过了。你等下煎一下,先放姜片,慢慢煎,别急……”她总是压低声音说着。

实习生这一排的桌子靠近门口,阿姨很识趣,从不往办公室中心位置去打电话,总是在我们工位边打。她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即便我不想听,也能把通话内容听得一清二楚。于是,第二天我知道她吃菜饭,第三天是小排骨炖萝卜汤搭配剩余的菜饭,第四天是剩余的萝卜汤里放了百叶结,第五天吃腌笃鲜……那关于晚饭吃什么、怎么吃、吃剩怎么办的话题,就像食物残留的气味,在我们桌边久久萦绕。

那个时候,还没有微博和微信,出门购物用现金支付,街头随处可见报摊,过年时人们还会寄贺卡,用座机打电话是人与人沟通的常见方式。年轻的恋人们煲着电话粥互诉衷肠,而阿姨则用电话安排着日常琐事。在我们这些实习生看来,工作无比重要,打电话自然也是为了严肃的工作事宜。

有一天,我正打着采访电话,由于业务不熟练,本就有些手忙脚乱,又听到阿姨在角落里絮絮叨叨地和家人讨论晚饭吃什么。我实在无法忍受,捂着话筒站起来,隔着几台电脑对她说:“阿姨不好意思,我一点都听不见了!”她立刻安静了下来。

第二天,阿姨拿着一瓶酒精棉球过来,挨个为大家擦拭电话筒。她几乎是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对不起哦,昨天我吵到你了。”我连忙回应:“没事没事,我正好忙着,实在听不清……”

第三天,我去上厕所,看见阿姨站在门口。她是一位和我母亲年纪相仿的人,身材矮小,脸上带着一丝笑意,看到我出来,迎上前怯生生地说:“对不起哦,那天我打电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向她道歉。

我开始反思,为何我会觉得制止她是理所当然的,为何我会认为自己占着理?难道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电话“显然”更重要吗?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到南京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势并不严重。因为报社就在附近,我便打算进去洗洗手,顺便拿一下下周的采访提纲。周末,整层楼都没开灯,当我正要走进办公区域时,发现房间里有人。

是那位前台阿姨。她似乎刚在单位浴室洗完澡,没穿外套,只穿着一身玫粉色的秋衣秋裤,湿漉漉的头发用毛巾包着。她正对着话筒开心地和家里人聊天:“今天晚饭吃什么?”她背对着我,声音洪亮。

那天没有人加班,她也不再压低声音。那鲜亮的声音和鲜亮的玫粉色,在黯淡的光线里,在堆积如山的杂志和一摞摞报纸之间,微微晃动着。随着说到晚饭内容,她挥动着手臂,显得既突兀又生动。

如今,我早已记不清那段时间采访过哪些了不得的大新闻,但我却清楚地记得她,记得她每晚一荤一素的食谱。闭上眼睛,我还能浮现出她每晚坐在座机前,不厌其烦地告诉家人今天晚饭吃什么的画面。

时光匆匆,那些迅疾发展、不断更迭的事物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我们出门不再使用现金,街上的报摊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经采访过的名人不少已经离世,当时流行的门户网站和MSN也早已不复存在,报社也搬离了那幢大楼。十几年间,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傍晚来临时,应该有人走过来,轻轻坐在你身边,温柔地问一句:“今天晚饭吃什么?”这看似平凡的话语,却蕴含着亘古不变的温暖与关怀。只是当时的我,把这句话看得太轻、太俗,全然没有在意。

我们究竟为何写作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则则迅速发生的新闻背后,存在着一个恒定的日常。那是一种如同白发渔樵在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般的自问自答。阿姨那玫红色贴肉的秋意,如同航标一般,在黯淡的房间里闪耀着,生命和生活的所有本质都蕴含其中。一切宏大赛事、仪式、建筑和规则的最终落脚点,也都在这里。

外面的世界潮流涌动,每天都有天大的新闻发生,但阿姨对此毫不在意。她只关心你的感受,会轻声问你:“你今天过得好吗?你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幸福吗?你好好吃饭了吗?”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一遍又一遍地轻轻问你:“今天晚饭吃什么了?”

本文通过作者在报社实习时对前台阿姨打电话讨论晚饭话题态度的转变,展现了从轻视日常到领悟日常力量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和周围的事物不断变化,但日常的关怀却始终不变。作者借此反思写作的意义,强调了日常才是生活本质,真正在乎你的人会关心你生活的点滴。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667.html

(0)
MeganMegan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