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未来科技学校从传统厂房蝶变为现代化校园的创新尝试,包括独特的校园设计理念、“无车校园”的建设、开放性图书馆的管理,以及特色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展现了其打破教育边界、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育人模式。
在教育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当下,传统厂房实现了向现代化校园的华丽蝶变。这绝非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改造,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度具象化呈现。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沪南公路的上海浦东未来科技学校,就进行了一场大胆且意义非凡的创新尝试。
走进这所学校,你会发现教育的物理边界正在悄然消融。音乐教室里,弧形墙面暗藏着可触控的乐理图谱,学生们在触摸间就能感受音乐的奥秘;劳技工坊的机床与国学书斋仅隔一道旋转屏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巧妙融合;连廊立柱内嵌的增强现实装置,能随时将物理空间切换为虚拟实验室,为学生们打开了探索未知的新窗口。这种极具创意的“超链接式”校园设计理念,源自学校与波士顿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研发的“第三教育空间”理论。
时间回溯到2020年,时任上海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张雪飞,受邀与浦东明珠教育集团倪中华老校长一同筹建这所新校。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校务会敏锐地发现不少中小学存在校园车辆安全隐患问题。于是,“无车校园”的构想应运而生,并被融入到校园建设规划中。学校与周浦镇街道积极磋商接驳巴士路线,老师们以身作则骑行上班,后勤车辆错峰分流入校,家长志愿者还精心绘制了校园周边300米安全步行地图。经过一系列改造,学校不仅成为了全市首个“零车辆校园”,有效降低了校园安全隐患,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学校综合楼中心位置的图书馆,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这里以五万余册典藏构建起贯通科技与人文的思维隧道,并且实行24小时开放。与众不同的是,图书馆不设图书管理员,而是采取学生自治管理的模式。这种开放性的管理方式,让图书馆成为了学生们自由学习的乐园,也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策划组织活动的理想场所。
“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一理念,不仅深深烙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更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学校坚持将特色的双语课堂与红色基因相融合,独创了“双语铸魂”课程体系。
在双语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姊妹校师生直播解读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见闻。走出校园,他们还会用英文撰写“红色地标”解说词,参加未来之星演讲比赛,将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紧密结合,肩负起使命担当。
每年寒暑假,学校精心组织的研学活动就像是一场行走的思政课。这些活动将生活实践教育、跨学科学习、校本课程进行了有机统整。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去体验、实践、求索、创新,真正做到了将“学”与“行”完美结合,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学生们走进云南腾冲和广西恭城参加支教活动,用英语为当地孩子讲解《四渡赤水》情景剧,随行老师感慨万分:“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中国故事。”学生们还会用流利英语讲述跟随SSP支教看到的“半条被子”“旱厕改造”等故事。未来,他们将用世界语言解码中国精神,发展科技文化,成为既有中国心又有世界眼的新时代青少年。
“中国文化、世界眼光、科技见长、人文情怀”,这些元素共同成就了这所由老厂房蜕变而来的未来学府,构建起了独特的育人坐标系。当教育打破所有预设的边界,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道。
本文介绍了上海浦东未来科技学校从传统厂房到现代化校园的蝶变,其在校园设计、安全建设、图书馆管理、课程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尝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让学生在打破边界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既有中国心又有世界眼的新时代青少年。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