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洱源县对洱海源头的治理工作,展示了当地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包括湿地改造、水质提升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等内容。
有人说:“洱海是大理的眼睛,守护洱海之源,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当下,这样的“成就”与“奔赴”正悄然在洱源县永安江的湖面上展现出具体的画面。瞧,一群身穿救生衣的工人稳稳地站在铁皮船上,他们手持长柄镰刀,动作熟练而精准地割除着生长得过于茂密的芦苇。
洱源县作为洱海的核心水源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积极通过“源头治理”来筑牢生态屏障。近年来,洱源县在湿地改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总共提升改造了1.1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库塘基底达到261.92万平方米。这个修复面积十分惊人,相当于367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中铁十局承建的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更是采用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像“MABR”曝气工艺、“生态滤料降低磷工艺”等。这些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洱海水质关键污染物削减率达到了35%,河道水质也从原来的Ⅳ类跃升至Ⅱ类~Ⅲ类。目前,洱海水源治理的关键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家优质水源标准,水质提升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洱源,独特的“以湿养湿”治理模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成功地将生态“痛点”转化为了发展“亮点”。当地通过种植海菜花、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同时大力发展湿地观光与科普项目,不仅让湿地生态得到了有效的修复,还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增收。据统计,这种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1550户农户,年均总增收超过3000万元。此外,通过开发观光、科普、摄影等项目,中铁十局承建片区内的茈碧湖入选了“幸福河湖”试点,弥苴河古树群也跻身“最美古树群”。
本文介绍了洱源县对洱海源头的治理举措及成果。通过源头治理提升湿地生态,采用先进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同时运用“以湿养湿”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