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公园智能设施现状,指出当前不少公园虽上新了诸多智能设施,但维护管理不到位,设备多处于荒废状态,暴露出公园管理短板,强调建设智慧公园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当下,为了给广大游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体验,越来越多的公园踏上了智能化的道路,纷纷引入了各式各样的智能设施。像AI跑道、智能骑行设备、充电座椅等,这些智能设施的出现,无疑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科技的亮色。
不得不说,公园在打造这些“黑科技”设施时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例如,部分公园匠心独运地设置了集电地板,当游人漫步其上,便会触发雾森系统,在行走的过程中就能完成对植物的浇灌,既有趣又实用;还有的公园配备了心率柱,游客只需双手握住感应片,显示屏便会迅速报出心率,并根据数据给出相应的运动建议,充分体现了科技对健康生活的关怀。
然而,记者在深入调查后却发现了令人遗憾的一面。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相当一部分智能设备早已陷入了困境。它们长期黑屏,屏幕上“满面灰尘”,几乎处于荒废状态。不少游客对此抱怨连连,直言如果这些智能设施总是“失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那还不如把占用的空间腾出来,增设一些实用的传统健身器材。特别是很多口袋公园本身空间就十分有限,智能设施占了地方却派不上用场,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公园积极拥抱智能化浪潮,解锁“AI新体验”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这体现了公园在提升服务品质和满足游客需求方面的积极探索。但这些“中看不中用”的智能设施,也无情地暴露出公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实际上,很多智能设备本身的技术就不够成熟,一些公园在引入这些设备时缺乏充分的调研,盲目跟风尝鲜,却没有算好日常运营维护这笔账。与技术公司的合作结束后,后续的维护管理自然就成了难题。拆除设备意味着前期的大量投入付诸东流,而且还涉及到未来重新规划的复杂问题;不拆的话情况更糟,弃之不理会影响公园的整体美观,重新进行管养维护又力不从心。
在当今时代,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公园虽然只是城市中的一方小天地,但同样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更宜居、更智慧的美好向往。而打造智慧公园,关键在于要做到因地制宜。在更新设施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可控以及运维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确保新建设施的外观、风格能够与原有的人文自然景观相协调,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归根结底,建设智慧城市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来做文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设施的实用性,智能设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且长久地服务于大众。
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到城市的决策运行,“城市大脑”不断扩容,一座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之城正逐渐从想象变为现实。只要我们推动各项建设向实向细,城市之“智”必将托举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指出公园智能设施虽新颖但维护管理不佳,暴露出公园管理短板,强调建设智慧公园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城市之“智”创造美好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