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枣庄水土治理看乡村美丽蝶变之路 枣庄水土保持治理:多举措推动乡村生态与经济双赢

本文详细介绍了枣庄市“新时代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阐述了枣庄市的地貌特征及小流域分布情况,重点讲述了自2018年以来枣庄市在水土保持治理方面的目标、成果以及采取的系统治理、农旅融合、富民兴业等主要做法和取得的良好效益。

3月26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新时代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王广琴在会上介绍,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地势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整体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这种地势造就了当地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台地、沿湖洼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低山和丘陵的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54.6%。全市分布着185条小流域,它们如同细密的脉络,遍布城镇和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底图单元”。

自2018年起,枣庄市委、市政府将“山青、水净、村美、民富”设为目标,对“山水林田湖草路”进行系统治理。高标准建成了16条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98.79平方公里,财政投资10,564.6万元。治理成效显著,年均土壤流失量减少了12.1万吨,粮食增产413.42万公斤,农民收入增加815.56万元,覆盖地区受益总人口超过10万人,为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美丽枣庄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主要做法如下:

从枣庄水土治理看乡村美丽蝶变之路 枣庄水土保持治理:多举措推动乡村生态与经济双赢

坚持系统治理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时,枣庄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治山保水、治河疏水、产业发展以及美化人居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打造了一批集“生态 + 景观”于一体的村美景美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山亭区徐庄镇的葫芦套小流域为例,2018年,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编制了《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村村庄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土壤保育、径流拦蓄和综合利用为基础,整修梯田、栽植水保林和经果林、新修蓄水池、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河道治理、板栗核桃补植、栽植金银花等生态提升工程,新建多种坝型的拦河堤防,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葫芦套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拓展了周边村庄的宜居生存空间,成为农村居民休闲休憩的好去处和市民向往的后花园。

坚持农旅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典范

在项目区规划建设方面,枣庄市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优势条件,结合全域生态旅游,推动水土保持项目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打造了一批“生态 + 旅游”的农旅融合生态清洁小流域。

莲青山风景区以莲青山小流域沿线的美丽生态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推行“小流域 + 乡村旅游”“小流域 + 农村摊铺”“小流域 + 全域旅游”等模式,带动了全区文旅产业的发展。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的莲青山小流域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赢得了“山地景观大全”的美誉,还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风景区。

坚持富民兴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枣庄市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把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旅游、绿色种植等产业深度融合,盘活闲置低效土地,促进招商引资,延长旅游生态产业链,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了一批“生态 + 产业”的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在实施水泉镇棠棣峪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时,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成功开展了“生态治理 + 采摘 + 电商”项目,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建成全市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园,带动全村成立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及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余家。强化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依托烟台大学(山亭)火樱桃产业振兴研究院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发展“智慧果园”20个,示范带动发展淘宝店、微商41家,从业人员达110余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实现了多方共赢,助力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本文围绕枣庄市新时代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展开,介绍了当地的地貌及小流域情况,阐述了自2018年以来的治理成果。通过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兴业促进产业增收等举措,枣庄市在水土保持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388.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