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展开,介绍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包括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提升、科研突破等,还阐述了东北粮食产能的增长态势及增产潜力。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精心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正式发布。这份意义重大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欣喜的画面:通过长时间坚定不移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并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我国东北黑土区在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方面实现了协同提升。这一成果犹如一颗坚实的“压舱石”,稳稳地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自2021年3月“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中国科学院积极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个省份,针对黑土地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合攻关行动。在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科研团队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创新研发出20余项黑土保育技术,成功研制20台套专用农机装备。不仅如此,还建成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累计推广面积高达3.26亿亩。他们创建的“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保护样板,更是犹如一把把金钥匙,系统地破解了黑土退化机理,构建起了全域监测与智能管控体系。从项目成果来看,示范区内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平均提升了0.5个等级,侵蚀沟治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报告还显示,在当前气候变化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峻背景下,东北的粮食产能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低谷迅速恢复,成功形成了“稳粮增豆”的全新格局。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东北商品粮调出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著。其中,黑龙江省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了45%,吉林省优质作物覆盖率突破了80%,“黑龙江好粮油”等品牌体系也初步形成。
科研团队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估发现,东北黑土区仍然具有十分显著的增产潜力。中低产田改造就像是一座尚未充分开发的宝藏,能够释放出巨大的产能。目前,东北现有后备耕地资源达565.4万亩,像三江平原等地的生产潜力更是高达9697.44公斤/公顷。
《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的相关内容,展现了我国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方面通过实施工程和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包括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协同提升、科研攻关突破等。同时阐述了东北粮食产能稳定增长的态势以及黑土区存在的显著增产潜力,这些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