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青海教育发展展开,讲述了青海大学在计算机竞赛上的优异表现体现了教育对口支援成果,同时介绍了江苏、上海等地援青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助力青海提升教育水平,展现了对口支援对青海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有这样一所高校——青海大学,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在学术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青海大学作为一所西部高校,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不仅成功蝉联了四届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这一佳绩在国内外高校中都堪称卓越,更获得了该赛事2025年总决赛的举办权。这一荣誉的背后,是青海大学在计算机领域多年来的深耕细作,也是对青海计算机人才培养成果的高度认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院长翟季冬感慨地说:“这是对青海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认可和激励。”从最初的“扶智”,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到如今的“铸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青海大学的发展正是教育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缩影。
江苏援青干部、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副校长许健,在这片高原大地上,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着。他深知,青海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如人才总量小、教育底子薄等。许健坚定地表示:“要从‘输血’到‘造血’,引进来和走出去缺一不可。”
在江苏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开启了一系列提升师资水平的行动。学校分期分批组织了70余名骨干教师到南京、常州等地开展研修培训。这些骨干教师们走出高原,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学校还邀请了20多位南京教育教学专家和名师来西宁“传经送宝”,他们带来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还组织了线上线下40余场次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许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把多元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带到高原,一批接着一批干,努力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上海、北京、江苏、天津、浙江、山东等省市就先后选派了近2000名教师来青支教。这些援青教师们跨越山海,来到青海这片土地,用他们的知识和爱心,为青海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与动力。据统计,他们培养了教师骨干8000余名,这些骨干教师成为了青海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心与心的共鸣。”上海援青教师蒋红武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她在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支教,现担任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语文教师。来青海前,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希望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她的手机全天开机,时刻等待着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她希望通过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为切入点融合课程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教师蒋红武在课堂上,用她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近两年,她积极对接上海名师资源,为学校打通了本校教师赴沪研修的通道。她还与果洛州三所中学7位语文教师组成课研团队共同申报课题,在她的带领下,当地的教研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蒋红武坚定地说:“教育虽然是个慢过程,但我们援青教师的脚步不会停下,传播知识、引领学生成长、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相信这也是所有援青教师的心愿。”
本文通过介绍青海大学在计算机竞赛上的成就以及江苏、上海等地援青教师的教育实践,展现了教育对口支援对青海教育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高校到中小学,从知识传授到心灵共鸣,援青教师们跨越地域和环境的限制,为青海培养了大量人才,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点燃了孩子们的希望,让青海的教育在对口支援的助力下不断发展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