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年东路梆子,〈荐官记〉开启新征程

本文围绕东路梆子新编历史剧《荐官记》的首演展开,介绍了东路梆子的发展历程、特色,以及其挖掘保护工作和面临的人才问题,同时探讨了剧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日,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戏曲声。“青史人物百家评,悲歌一曲留人间……”东路梆子新编历史剧《荐官记》在这里进行了首演。剧中,寒儒王密那求官、为官、失官、悔官的坎坷人生历程,深深触动了现场许多观众的心弦,令他们不禁为之唏嘘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意义非凡,它是东路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推出的原创大戏。回顾东路梆子的发展,它经历了历史上的繁荣与沉寂,好在近几年通过不断地挖掘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继承传统、守正创新,如今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受到了广泛关注。

传唱 300 年,“吼”出鲜明特色

在《荐官记》开场前,山东省戏曲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的目光紧紧聚焦在两件事上:一是演员有没有外借,二是唱腔的完成度如何。对于自己的关注点,他解释道:“东路梆子虽然是个稀有剧种,但它可是地方大剧种。传统戏以袍带戏居多,‘四梁八柱’是否齐整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剧目体系。而唱腔音乐更为关键,它是一个剧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也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标志。”

东路梆子,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东吼”“东路讴”,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至今已流传 300 多年。据《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记载,明末清初时,山西、陕西的梆子艺人沿着黄河来到山东谋生,他们演唱的梆子腔先是在商贾往来频繁的重镇章丘盛行起来,后来又以惠民为中心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艺术元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剧种形态。

“清代中叶以后,东路梆子在鲁东北多地取得了长足发展,还常与横笛梆子(今河北梆子)班社同台演出。”高鼎铸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加以区分,当时人们把活跃在济南以西及西北的横笛梆子叫作西路梆子,把流布于济南以东的这一支称为东路梆子,该剧种便由此得名。

谈及剧种特色,《荐官记》导演陈胜有着深刻的见解。他介绍说,东路梆子虽与山东省内流传的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同属于梆子声腔剧种,但在伴奏乐器、唱腔风格上有明显不同。“它的唱腔高亢明亮,句尾会根据不同的唱词内容、唱腔板式、演唱情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拖腔,就是这个‘吼’,彰显了剧种的独特性,往往也是烘托戏剧情境的点睛之笔。”陈胜说道。

“周康演关公,我三天不上工”“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东路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盛局面。据阳信县洋湖乡西肖家村老艺人回忆,及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该村尚有东路梆子演出人员 30 多人,服装、把子箱五六顶,常演《双锁山》《破洪州》等 20 多出剧目,这也充分印证了东路梆子为地方大剧种的观点。

十余载挖掘保护,从沉寂走向新生

20 世纪中叶,以惠民、阳信一带为中心,东路梆子演出十分活跃,辐射至周边 20 多个县市区的上百个村庄。1956 年,东路梆子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成立。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支剧团在 1967 年被解散。

“此后,东路梆子再无专业演出团体,民间只是零散组织一些演出活动,随机性较强。20 世纪末,受到娱乐方式多元化等现实因素影响,剧种发展进入低迷期。”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臧宝荣介绍说。至今,她仍清晰记得该所牵头开展东路梆子调研时的情况:“2015 年前后,调研组走访了 70 多个村庄,发现仅有少数村还保留服装、道具,艺人最年轻的也已 60 多岁。东路梆子整体走向沉寂,一无财力支持,二无研究人员,三无专业学校。”

作为历史上东路梆子演出较活跃的区域之一,阳信县较早开始了对这一剧种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从 2007 年起,阳信县就着手整理东路梆子老艺人口述资料。2016 年,阳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中心(简称‘阳信县非遗中心’)成立,在开展专项研究的同时,以原阳信县艺术团为班底从事东路梆子演出活动。”阳信县非遗中心负责人封波说。

体制机制创新给东路梆子发展带来了转机,但如何让剧种重新回到群众中去呢?亮出家底和特色,是阳信县走出的第一步。

《荐官记》剧照 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说到近些年演出的剧目,东路梆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双印一开口就唱,传统戏《白虎帐》选段被他演绎得酣畅淋漓。“过去几年,我们把滨州区域内上演的几百种东路梆子戏分类存目,整理出传统戏 10 余部,并复排了《白虎帐》《双锁山》。”李双印介绍说,东路梆子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的唱腔特点、发声方法,文本、表演、伴奏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需要在传承中被发现。

封波介绍,东路梆子还贴合时代审美,从现实中取材,排演了反映乡村生活的《二蛋闹牛》、讲述军民鱼水情的《军号嘹亮》等多部小戏作品,给人质朴、灵动和耳目一新之感,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

与时代同行,返本不忘开新

“与排小戏有所不同,排演大戏更锻炼年轻人。就拿《荐官记》来说,我们从 2024 年就投入创排之中,以演带训,演职人员获得了快速成长。”陈胜表示,演出原创作品时,演员需要突破固定范式,把自身感受与体验融入人物塑造,这正是获取舞台经验的良好契机。

“从长远来看,一部新戏的问世、打磨,对于稀有剧种传承发展、人才培养的意义或将超越作品本身。”高鼎铸谈到,阳信县非遗中心若能在现有队伍基础上,扩充一部分演职人员,舞台演出将会更加游刃有余,也能更好地契合东路梆子作为地方大剧种对行当、角色的要求。

这同样是阳信县非遗中心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尽管有新生力量注入,但 2026 年前,中心将有 8 名演职员退休,45 岁以下的演员尤为匮乏,人才梯队建设亟须完善。”封波说。

阳信县已经开始“破题”。据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孙洪芳介绍,除“以戏促培”外,该县推动“以师带徒”,聘请戏曲名家、当地老艺人定期对青年演员进行教学、培训,拓宽了东路梆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此同时,阳信县探索人才引进“特事特办”机制、与相关艺术院校开展联合培养,为剧种体系化传承和地方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注入内生动力。

也有专家建议,东路梆子的发展,在尊重规律、注重差异、保护特色的同时,还应抓住在“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等大型演出活动中的“出圈”机会,加强新人、新作与新青年、新平台的连接,打破传承的时空界限与代际隔阂,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彰显剧种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本文围绕东路梆子新编历史剧《荐官记》首演,全面介绍了东路梆子的发展历程、鲜明特色、挖掘保护工作以及面临的人才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它历经繁荣与沉寂,如今在阳信县等地的努力下逐渐焕发生机,但人才短缺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需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和剧种推广,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剧种。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896.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