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降本风暴来袭,企业各寻突围之道,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车企与零部件商降本“各显神通”

本文聚焦于全球车市竞争白热化背景下,汽车产业链企业的降本增效举措。详细介绍了奥迪、保时捷、阿斯顿·马丁、大陆集团、蔚来、极星科技等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的降本行动,分析了企业裁员降本的考量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企业降本背后的业绩承压原因,并阐述了企业除裁员外的其他降本路径和应对挑战的综合策略。

在全球车市竞争日益激烈,逐渐步入白热化阶段的当下,如何更高效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已然成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自2025年以来,众多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宣布或已经实施了一系列降本举措。

《中国经营报》的记者留意到,奥迪所采取的降本措施,仅仅是当前汽车行业降本浪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等知名车企,以及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降本增效方案。

3月19日,蔚来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正在大力推进组织变革工作,旨在全面提升全员的经营意识,并且落地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各业务团队将依据全年经营目标,主动开展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相关工作。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除了企业进行组织变革之外,裁员成为了更为常见的降本手段。例如阿斯顿·马丁,不久前就宣布计划裁减大约170名员工,这一裁员数量占到了该公司员工总数的5%。

那么,在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企业裁员降本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呢?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向记者表示:“这种考量可能是多方面的,会因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同情况而存在差异。也许是为了进行团队优化、实现降本增效,也许是出于业务战略重心调整的需要,又或者是对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汽车业巨头加速降本增效

回顾2024年,汽车行业降本裁员的消息不断。大众汽车集团传出了裁员降薪的消息,博世、采埃孚、法雷奥、博泽等零部件巨头也纷纷加入了裁员的行列。

记者注意到,3月12日,保时捷发表声明称,计划裁减约3900个职位,此次职位削减将在2029年前逐步完成。据了解,其中约1900个岗位将通过自然流动、限制招聘以及自愿协议等方式进行削减。

在3月上旬,就有报道指出,英国豪华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计划裁减约170名员工。记者从阿斯顿·马丁方面了解到,此次裁员审查涉及到所有职能部门,包括管理层人员。在预计受影响的170个岗位中,约150个位于英国,其余岗位来自全球业务部门。

阿斯顿·马丁方面向记者解释道:“正如2024年财报中所提到的,为了确保资源配置与未来的产品规划和预期产量相匹配,阿斯顿·马丁正在进行组织调整。我们的核心重点是最大化每辆售出车辆的价值,而并非单纯地追求销量增长。此外,政府国民保险的上涨也增加了我们的运营成本,尽管这并非此次调整的直接原因。此次调整预计将节省约2500万英镑的年度运营支出(OPEX),以支持我们在运营和财务可持续性方面的战略重点,确保公司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不仅仅是车企,零部件企业也未能置身事外。2月18日,大陆集团宣布,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其中德国本土岗位占比将低于一半。据了解,上述研发团队的优化将主要通过自然减员(如退休)和内部招聘等方式逐步推进。

企业裁员潮会对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产生哪些影响呢?杨菁表示,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结构性变迁的浪潮之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的人才配置和企业文化也需要顺应市场的变化。

聚焦到国内市场,极星科技也传出了裁员的消息。自春节过后,业内就有传言称极星科技开始陆续裁员,裁员规模约为50人。

近期,蔚来也在通过组织变革来降低成本。据蔚来内部人士透露,蔚来正在推进全公司范围内的组织变革,落地“基本经营单元CBU”经营机制,将公司所有经营工作拆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基本经营单元,每个单元都建立了明确的考核机制,要求每个单元设定ROI指标,严格控制成本至小数点后四位。例如,蔚来和乐道双品牌的交付渠道进行了合并,团队人力和渠道资源实现了打通复用。

“减负”背后的逻辑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这也是企业纷纷采取降本增效措施的重要原因。

2024年财报显示,保时捷2024年销售收入约为400.83亿欧元,同比下降了1.1%;营业利润为56.37亿欧元,而上一年同期为72.84亿欧元;净利润为35.95亿欧元,同比减少了30.3%。

记者注意到,在全球交付数据方面,保时捷2024年全球共售出31万辆汽车,同比减少了3%。其中,保时捷中国市场2024年全年的新车交付总量为5.69万辆,同比下滑了28%。

阿斯顿·马丁在裁员背后,其2024年的销量也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阿斯顿·马丁全球销量下滑约8.9%。在中国市场,阿斯顿·马丁2024年批发销量较2023年下滑了49%。

对于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原因,阿斯顿·马丁方面向记者表示,主要是受到宏观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与2023年相比销量下降了49%,这与行业其他公司报告的趋势是一致的。

大陆集团2024年销售额为397亿欧元,同比下降了4.1%;调整后的经营业绩为27亿欧元,同比增长了6.6%,对应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率为6.8%;净利润为12亿欧元,微增了1.0%。

大陆集团相关负责人在谈到中国市场时表示:“中国对于整个汽车行业以及大陆集团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2024年,大陆集团中国的销售额占集团销售额的11%。”

业绩承压无疑是企业开启减负之路的重要因素。当然,在降本途径上,汽车产业链企业并非仅仅依赖裁员这一直接手段。除了采取裁员这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外,还有多种路径值得探索。

杨菁告诉记者,对于产业链上话语权较高的龙头企业来说,垂直一体化、压降供应链和服务商成本、降低财务成本等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降本举措。但对于像汽车这样固定成本较高的行业来说,提升销量规模是降低单车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杨菁进一步指出:“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比较常见的方式还包括削减旧技术产能和出售资产,这可以帮助重资产的企业摆脱包袱、回流部分现金,并降低后期固定成本。”

此外,在新技术新产能投资方面,杨菁认为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战略合作或合资合作,也有助于企业降低相关投入或成本。不过,这类技术联盟和合资企业要达成利益一致、形成较高的协同效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较长的磨合期。

应对挑战打出“组合拳”

奥博穆向记者透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重新审视了企业的战略和产品策略。实际上,我们会定期进行内部的自我审视和复盘,因为战略只有在不断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更具生命力。”

关于在华市场,奥博穆表示:“尽管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计未来的发展态势,但保时捷依然对中国市场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未来我们依然会持续聚焦、深耕中国市场。当然,对于当地组织架构以及经销商网络还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优化,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未来我们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相信保时捷的价值依然会维持在高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保时捷中国销售网点数量已调整至约140家。保时捷还宣布,将根据市场发展动态调整策略,计划到2027年前逐步缩减其网点规模至大约100家。

除了裁员之外,大陆集团还将通过对汽车子集团的拆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陆集团监事会于3月12日批准了汽车子集团的拆分计划,并建议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批准该拆分计划。

3月19日,大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获得股东大会批准,计划拆分的汽车公司将获得15亿欧元的现金资金,同时明确将机遇与风险合理分配给未来的两家公司。此外,未来汽车公司还将得到25亿欧元的循环信贷额度,这为未来的汽车公司提供了更强劲的财务支持。最终,大陆集团和未来的汽车公司都将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和充足的流动资金。”

该负责人还强调:“中国汽车市场在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和电动车等领域发展迅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潜力。对于拆分后的汽车公司而言,中国仍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本文围绕全球车市竞争加剧背景下汽车产业链企业的降本增效展开。详细介绍了众多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降本举措,分析了企业裁员降本的考量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指出业绩承压是降本主因,并阐述了除裁员外的多种降本路径和应对挑战的综合策略。整体反映出汽车行业在竞争压力下积极寻求变革与发展的现状。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805.html

(0)
GaietyGaie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