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搬”进鸭博物馆,高邮学生的别样学习之旅

高邮市汪曾祺学校将思政课堂搬到鸭文化博物馆,为八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介绍了课程内容及意义,还提及这是高邮“大思政课”建设的缩影以及当地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的举措。

在校园里,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学们之间流传:“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为什么高邮鸭如此容易产出双黄蛋呢?”“高邮鸭蛋的美味堪称一绝,那腌制过程中又藏着怎样的秘诀呢?”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在高邮市汪曾祺学校展开。这所学校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固有边界,做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举动——将思政课堂“搬”到了充满趣味与文化底蕴的鸭文化博物馆。这一创举,是专门为部分八年级学生精心打造的一堂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在这堂别具一格的课程里,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思政课堂“搬”进鸭博物馆,高邮学生的别样学习之旅

画面中,同学们正在专注地体验腌鸭蛋(胡迪 摄)。

来到授课现场,我们能看到一个独特的场景:思政教师、历史教师、地理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为同学们讲授这节课。学生们手中拿着学习任务单,就像是怀揣着探索知识宝藏的地图,从三个精彩纷呈的板块开启了他们的研学之旅。这三个板块分别是“追溯千年——鸭与文明的交织”“水土滋养——高邮鸭的独特密码”“产业兴农——共富路上的鸭经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先是参观了蛋鸭产业链,亲眼目睹了鸭蛋从生产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接着体验了传统黄泥腌蛋法,亲手触摸那带着泥土芬芳的腌料,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还通过文献分析鸭子驯化过程,仿佛穿越千年,探寻人类与鸭子的不解之缘;最后绘制高邮鸭产业链图,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家乡产业的发展脉络。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们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理解了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引领作用,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学生卞思欢深有感触地说:“高邮咸鸭蛋早已成为高邮的一个耀眼的‘美食符号’,好多外地人都对它充满了向往,特别想尝一尝。而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如何腌制咸鸭蛋,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至今还在我心头回荡!”

据相关了解,这堂别出心裁的“场馆里的思政课”仅仅是高邮“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教育部重点课题“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的引领下,高邮市积极探索创新。他们以实践融入、学段融通、学科融合为主要路径,充分统筹地域资源,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育人主题。

为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高邮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有学科融合实境课,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有红色文化宣讲课,传承革命精神;有“行走课堂”示范观摩,为更多的学校和老师提供借鉴;还有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推进会,促进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衔接。通过这些努力,高邮市正努力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让更多的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领略思政的魅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高邮市汪曾祺学校将思政课堂搬到鸭文化博物馆,开展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学生通过多板块研学和多样教学环节,理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政策,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感。这是高邮“大思政课”建设缩影,当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推动思政育人新格局构建,助力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795.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