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榆中高原夏菜开启产业升级新篇章,科技助力,榆中高原夏菜迈向高品质发展新征程

兰州市榆中县在科技驱动下,高原夏菜产业实现升级的情况。从智能化育苗大棚的科技春耕场景,到育苗体系完善、种业创新,再到产业链的双轮驱动,展现了榆中高原夏菜从源头到销售的全流程科技变革,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良好表现。

三月的兰州,春风轻拂,暖意渐浓。在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李家磨村的智能化育苗大棚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盘盘嫩绿的菜苗在LED补光灯的温柔照耀下,尽情舒展着新叶,仿佛在诉说着生长的喜悦。一旁的温湿度传感器默默地工作着,实时传输着数据,为菜苗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工人们则在电脑前专注地调试着水肥配比,每一个操作都精准而熟练。这宛如一幅精美的“科技春耕图”,正是当地高原夏菜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目前,榆中县的蔬菜种植规模十分可观,种植面积已经突破41.7万亩,年产量接近万吨。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高原夏菜的外销量超过了130万吨,榆中县也成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基地。这意味着,来自黄土高原的新鲜蔬菜,正源源不断地运往沿海都市,满足着大湾区消费者的需求。

从黄土高原到沿海都市,从科技育苗到产业升级,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农业变革正在这片“北菜南运”的黄金高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科技赋能,榆中高原夏菜开启产业升级新篇章,科技助力,榆中高原夏菜迈向高品质发展新征程

(图为李家磨村智能化育苗大棚内的蔬菜幼苗)

通过持续不断地完善科技育苗体系,榆中县为农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产业芯片”。在李家磨村集约化育苗中心,水肥一体化系统宛如一位细心的“保姆”,将营养液精准无误地输送到每株幼苗的根部。李家磨村党总支书记介绍说:“我们主要专注于红笋、紫甘蓝等高端品种的培育,还引进了日本西兰花种子,采用泥炭土复合基质配方。这一系列的科技举措,让育苗周期从原本的60天大幅缩短至35天,成活率更是提升到了99%。”这里日均能够产出26万株种苗,年供应量超过500万株,其影响力辐射到了周边的8个乡镇。

近年来,榆中县紧紧依托“中国·兰州现代丝路寒旱种业创新谷”的建设,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产业。目前,已经建成了14家工厂化育苗企业,年繁育优质种苗达到3亿株,良种覆盖率超过95%。在脱毒组培中心,百合种球通过鳞片扦插技术实现了快速繁殖,年产能可达800万粒;马铃薯原原种采用雾培法,产量相较于传统方式提升了5倍。

“科技芯片”的注入,让高原夏菜从源头上就占据了品质高地。走进甘肃康源现代农业园区,净菜加工线上一片繁忙景象。娃娃菜经过超声波清洗、激光分拣等一系列先进工艺处理后,被真空包装,直接发往粤港澳地区。而在尾菜处理车间内,蚯蚓成为了“环保小卫士”,它们将菜叶转化为有机肥,每年创造的收入超过千万元。榆中县通过“科技 + 产业链”的双轮驱动模式,建成了112家蔬菜保鲜库,总库容达到15万吨。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更是让蔬菜的保鲜期延长至8天,损耗率降低了30%。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里,印着“甘味”标识的榆中菜花等高原夏菜备受青睐。尽管每斤售价比普通蔬菜高出0.3元,但依然供不应求,成为了鲜蔬品质的代名词。

本文围绕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升级展开,详细阐述了科技在育苗、种业创新、产业链完善等方面的应用,展现了科技驱动下榆中高原夏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源头提升品质,到拓展销售市场,榆中县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全面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768.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