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情况。包括河东区唐家口街道唐家口新村六段社区开设“便民坊”解决居民“小修小补”难题,以及河东区二号桥街道金地紫乐名轩社区将闲置岗亭改造成“共享便民亭”,为居民提供便利物品和更多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小麻烦。比如小家电坏了,维修费用过高,直接扔掉又着实可惜;下水道堵塞,怎么疏通都无济于事,还难以找到靠谱的维修工。不过如今在天津市的一些社区里,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分整合辖区资源,组织社区里的“能人”组团,为居民在家门口解决“小修小补”等日常生活难题,开创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新模式。
家住河东区唐家口街道唐家口新村六段社区的宋阿姨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种便利。她开心地说:“之前家里的小电锅坏了,我把它拿到‘便民坊’,师傅仅仅换了根电线,电锅就又能接着用了。”对于社区里的老年人而言,社区开设的“便民坊”简直就是一个“宝藏地”。据了解,该辖区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超过四分之一,许多老年人生活节俭,习惯使用的老物件坏了舍不得扔,可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维修点,生活多有不便。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党委在车棚前腾出一块公建空地,精心建成了“便民坊”。社区还召集了辖区内20多位擅长维修的居民和临街商铺师傅,让他们轮流值班。在这里,能为居民们提供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水电维修、自行车维修、暖气维修等十余项服务,真正帮助居民们解决日常琐事,实现了“一站式”便民服务。
记者来到“便民坊”看到,墙上设有展示牌,上面清晰地列出了所有维修师傅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这样一来,即便赶上师傅没在班,居民们也能随时联系上。而且这些“手艺人”们不仅提供维修服务,还会耐心地教居民一些维修小窍门。如今,“便民坊”已经成为居民们日常交流的聚集地。社区党委借此契机,将这里升级为“家常话剧场”,在和居民们话家常的同时,认真倾听群众声音,着力解决社区大事。社区党委书记郭颂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便民坊’的便民服务聚集效应,进一步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让居民生活更便利、让社区更温暖。”
除了“便民坊”,天津市一些社区还积极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出了“共享便民亭”,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日前,在河东区二号桥街道金地紫乐名轩社区14号楼附近,一个装饰一新的小亭子投入使用。这是社区党委响应居民需求,联合物业将原本的闲置岗亭升级改造而成的“共享便民亭”。亭内配备了医疗箱、针线包、工具箱、打气筒、充电宝、雨伞等居民日常急需但不常备的小物件。居民张先生分享说:“前不久家里要装沥水架,没有电钻,我下楼到便民亭就借到了。”
“共享便民亭”投入使用后,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自发捐赠家中的闲置物品及工具,使得亭内的物品不断丰富,小到螺丝钉、大到轮椅,应有尽有,真正成了“共享服务站”。金地紫乐名轩社区党委书记李嘉文说:“随着‘共享便民亭’使用率的提高,我们又以‘共享便民亭’为依托,拓展了更多服务,如增加了每周义诊、便民理发、旧物置换等,让‘便民亭’成为居民共享资源、互帮互助的平台。”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部分社区在党建引领下的便民服务创新举措,“便民坊”解决居民“小修小补”难题,“共享便民亭”提供日常急需物品并拓展服务。这些举措体现了社区整合资源、服务居民的积极作为,有助于完善便民生活圈,促进社区和谐与居民生活便利。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