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报道了亨通集团的发展成就与路径。从万兆光网工厂落地到“灯塔工厂”的智能制造,从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到海外市场的积极开拓,全方位展示了亨通集团在信息通信与电力能源领域的领军地位及发展潜力。
3月初,在苏州市吴江区,一座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万兆光网工厂在亨通集团正式落地。这座工厂的全光网络底座实力强劲,能够充分满足通信光缆生产过程中对于海量数据实时传输、高精度设备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它为智能制造提供了“零时差”的网络保障,在工业场景下开创了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网络应用的先河。
回首往昔,亨通集团曾经只是东太湖之滨一家专注于线缆业务的普通小厂。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它如今已然蝶变为信息通信与电力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亨通集团的成长历程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亨通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逐步发展壮大。它依靠精准的战略布局和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成功跨过了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险滩”。如今,亨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且越战越勇,积极竞逐全球市场。它的发展经验为众多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生产力如何提升——配备“数字大脑”,智能制造成“密钥”
走进全球光通信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里,大约400台大型生产、检测设备同时有序运转,然而却很少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此情此景,不禁让前来参观的记者心生疑问:如此偌大的工厂,究竟是如何保障正常运行和高效生产的呢?
在拉丝车间的挂棒作业区,一座座几层楼高的拉丝炉内发出耀眼的强光。在高温烧制的作用下,碗口粗的透明光棒被逐渐拉成发丝般粗细的光纤。车间主管顾平平指着一根长约5米、直径约20厘米的光纤预制棒,向记者介绍道:“在未来的几天里,这根超大尺寸的光纤预制棒将以超180公里的时速被拉成光纤,最终的总长度能够达到上万公里。”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蕴藏着‘大智慧’。”亨通光纤装备经理周忠凯介绍说,拉丝环节存在张力、速度等多种变量,一直以来都是光纤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往,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干预,但仍旧很难保障拉丝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主研发了‘智能数据驱动的工业进程优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全进程自动调节关联的变量,最终使各项指标达到目标值范围。这一系统的成功研发,完全打破了传统工厂面临的技术壁垒,从而得以实现这样飞速拉丝的场景。”周忠凯说道。
随后,记者来到了“灯塔工厂”的二楼。透过展示窗,可以看到一座座高达十几米的沉积设备露出冰山一角。亨通光纤市场销售中心商务经理马磊介绍说,这里正在进行“光棒外包层”的制作。这一环节需要在超过12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把指定重量的二氧化硅微粉均匀沉积在光棒表面。其中,最关键的控制指标是直径极差要求小于4毫米。
“有了‘数字大脑’,这些问题都能轻松解决。”马磊的信心源自“灯塔工厂”配备的强大“算力引擎”。工厂的控制中枢通过5G网络连接传感器,能够进行实时监控、数据传送及同步研判。它可以自主优化设计、加工参数,从而使产品性能实现高度稳定。如今,工厂实现了全制程设备物联,能够实时采集车间6道核心工序、8道辅助工序、近400台设备的数据,每秒采集的数据量超过1万条。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目前全国仅有79家。那么,为何全球行业第一家“灯塔工厂”能够落地亨通呢?
“这离不开企业30年来持续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懈努力。”亨通数科总经理马建强表示,亨通经历了漫长的技术累积过程。智能制造就如同是一把“密钥”,助力企业不断攻克光通信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使亨通成为全球光通信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企业之一。
产线怎样拉长——强化主赛道,“链”接新业态
光通信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仅在江苏就有多家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亨通的光纤网络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15%,并且企业还为国内5G网络建设提供了超过八成的光纤光缆。
在亨通总部一楼的展示大厅的光纤通信展区,记者看到了“一根光纤”从“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产品。
在上游领域,亨通自主研发并实现了光纤预制棒的量产,同时还生产高纯度石英材料、特种涂料等。在中游领域,企业生产的光纤产品能够覆盖5G、数据中心等多种场景,有力地支撑了高速通信网络建设。此外,企业还具备可应用于各类需求的上千种光缆生产能力。在下游领域,亨通能够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5G基站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
亨通不仅能够在主赛道上“领跑”,还在部分产业领域做到了“独家”。
“这些海缆都是无接头的,这也是我们的‘单项冠军’产品。”在展厅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亨通承接的马尔代夫项目——铺设世界上最长单根无接头海底高速光缆。面对环岛通信项目各种复杂恶劣的施工环境,亨通仅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通过这条“海底长龙”成功将六大岛屿连成一张光网,使马尔代夫的通信网络从2G跃升至4G。“全球只有四五家企业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而我们是性价比最高的企业。”
在深耕主业的同时,亨通也敏锐地瞄准了新业态。企业踩着行业发展的风口,在与主营产品相关的领域着力进行延链、补链。
在亨通总部几十公里外,位于七都镇的亨通光电科技产业园的一间实验室内,一台机器人机械臂正在接受测试。这台机器人的线束方案由亨通负责,企业在中试和产业化方面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支撑。
“我们参与并研发了机器人的管线包装束、伺服电机线束、柜间线束、示教器线束等部分,为机器人建造‘血管’和‘神经’。”亨通线缆相关人员表示,探索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正是企业的新方向之一。
如今的亨通,旗下拥有5个“全国单项冠军”、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先进制造业军团”。
海外市场如何开拓——提前布局,合作模式因需制宜
“亨通国际化是百年亨通的必由之路。”这是亨通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进入21世纪,从当初的民企“小舟”成长为行业“巨舰”的亨通开启了“走出去”的新征程。从最初提出“看着地图做企业、沿着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理念,到制定50%以上国际营收、50%以上国际资本、50%以上国际化人才的“555国际化战略”,再到如今企业年总出口量持续增长,其市场基本覆盖全球……亨通蹚出了一条不凡的海外发展之路。
近年来,“逆全球化”风潮抬头,国内不少企业受到了影响。亨通集团国际合作总监陈骍弓道出了“破解之法”:“我们通过‘绿地建厂(企业直接在海外投资建厂)+并购+收购’为主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不光产品走了出去,工艺、设备、资金、产业等都走了出去。”2012年,亨通在巴西建成了第一个海外产业基地,随后陆续并购了印尼、西班牙、葡萄牙、南非等国家的一些公司,同时在德国建立了合资公司,又在埃及、印度、南非等地逐步新建了海外产业基地。
“我们原先出口的货物以光缆等下游产品为主,现在这些产品已在海外实现本地化生产,当前企业主要出口光纤及其原材料等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上游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产品。”陈骍弓认为,正是亨通提早布局、灵活投资,不拘泥于合作模式,才使企业保持了发展韧性、具备了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
如今,亨通已创建了12座海外产业基地,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球每5公里光纤就有1公里“亨通造”的惊人业绩,企业成功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零碳城市”建设以及海洋通信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加,新的机遇已经摆在了面前。
“亨通集团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材料、设计和智能化技术创新,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巩固在全球市场的优势地位,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战略贡献民企力量。”崔根良坚定地说。
本文详细介绍了亨通集团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从万兆光网工厂落地展示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到“灯塔工厂”的智能制造提升生产力,再到产业链的延伸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展现了亨通集团在多方面的卓越表现。它通过不断创新、精准布局和灵活发展,成为信息通信与电力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