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课间15分钟”新政展开,描述了该政策实施后孩子们的变化,分析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教学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根据个人的观察,自从“课间15分钟”新政开始实施,孩子们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在这宝贵的15分钟课间时间里,大部分孩子都能欢快地走出教室,奔向操场。他们有的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投篮,有的在羽毛球场地挥洒汗水,还有的在乒乓球桌前激烈对战。此外,踢毽子、跳绳、滚铁环、跳房子、玩飞盘等充满童趣的活动也随处可见。孩子们尽情释放着天性,那份活泼好动的劲头和纯真的童趣又回来了。
笔者的儿子在小学三年级就读,每天早上出门时,他穿着整洁的白色校服,然而到了下午放学回家,那身白色校服却仿佛经历了一场“战斗”,变成了“矿工服”。这明显是“课间15分钟”带来的改变,他每个课间都会约上小伙伴去操场打篮球。一天下来,在操场上摸爬滚打多次,衣服不脏才怪呢。虽然这会额外增加洗衣服的工作量,需要各种洗刷刷,但看到儿子能在课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心里满是欣慰。
这种场景真的十分珍贵,因为在“课间10分钟”的时代,这是难以想象的画面。以前,别说是去操场尽情玩耍了,就算是去小天井活动一下通常也是被禁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老师拖堂成了常态,名义上是10分钟的课间,但实际上经常只有5 – 6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们仅仅够用来喝水、倒水和上厕所。其二,去操场或者小天井玩耍打闹,上下楼梯时很容易发生刮蹭等意外情况。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多数老师不允许孩子们自由下楼玩耍,孩子们更多只能在教室附近逗留。
不过,“课间15分钟”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客观上引发了一些担忧。从对孩子的影响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大部分孩子就像潮水一般蜂拥着下楼梯,奔向操场去开展各类球类及其他体育活动。而当上课铃声响起时,他们又会匆忙地狂奔回教学楼,上楼梯,冲进教室。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发生身体刮蹭或者意外受伤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责任由谁来承担,无疑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过去,受伤的学生一般会去校医务室,简单地进行消毒、清洗,涂上药膏或者贴上创口贴就可以了。但如今,少部分家长采取“护犊子”的态度,要求学校调取监控,给孩子做各种必要的和非必要的检查,拍各种片子。更有甚者,还会请来律师参与事务处理,向学校索要赔偿。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涉事学校领导大概率会受到牵连,被上级部门通报、问责、批评、调职,甚至开除,部分老师的绩效发放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方面出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考虑,会不会停止或变相停止执行“课间15分钟”,实在难以预料。
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部分孩子在上课期间会分心,甚至会相互传纸条,商量马上到来的课间某个体育项目或游戏如何分组。在下课前的三分钟,不少孩子就会蠢蠢欲动,提前准备好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毽子、飞盘等物品,只等下课铃声一响就飞奔出教室,显然无心听课。这就意味着,上一节课的后三分钟和下一节课的前三分钟,基本上都无法用于正常教学,有效的上课时间被压缩了。然而,教学大纲、教学难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并不会因为“课间15分钟”而发生改变,这无疑对授课的老师们提出了挑战。
但不管怎样,给孩子们安排“课间15分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由此带来的其他“成本”都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学校与老师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代表广大家长的家委会可以与家长、学校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明确在“课间15分钟”期间发生的各种非蓄意和纯属意外的刮蹭与伤害,涉事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把责任归咎于校方,不要轻易将事态扩大化处理。家长要保持理性与克制,就事论事,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形成一套校园偶发性微型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相关制度或机制一旦出台,各方都需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办事。
再如,老师可以实时提醒同学们做好上课准备。同时,把重点内容的讲授时间放在课堂中间时段,课堂的开头和结尾时间主要用于温习此前学过的内容。
本文指出“课间15分钟”新政让孩子释放了天性,变得活泼开朗,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影响教学等问题。不过,该政策的实施是必要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方式来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