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全中国最难懂方言”蛮话,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聚焦首届蛮话文化研讨会:探寻方言传承新路径

被称为“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温州蛮话正面临代际传承断层风险,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专家学者齐聚探讨其来源演变及传承新路径,还提及了蛮话分布情况、学者对蛮话的研究以及针对传承提出的建议等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道尽了中国人对方言的特殊情感。方言,就如同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人们与故乡紧紧相连。在浙江省温州市的苍南县和龙港市,有一种独特的方言——蛮话,它被誉为“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同时也是瓯越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然而,这颗闪耀的“语言明珠”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就是代际传承断层的风险。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使用蛮话的人数约为40万人。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蛮话方言区,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仅约18%,而在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中,听不懂蛮话方言的人口更是达到了14%。如此数据,着实让人揪心,蛮话的传承之路似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那么,究竟该如何传承与保护蛮话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呢?就在今天(3月22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在复旦大学举行——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语言学、文化学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不仅深入追溯了这一方言的来源与演变,还积极探讨并提出了传音守脉的新路径。

多元的蛮话让学者争论不休

蛮话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区,也就是当地俗称的“江南垟”。它也被叫做“苍南蛮话”,由于苍南县旧属平阳,所以最初被称为“平阳蛮话”。在口语里,蛮话就是“土话”的意思,在历史上,它曾通行于浙南闽东一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陶寰早在2005年夏天就首次接触到了蛮话。当时的他心中满是好奇:为什么一个偏居海隅的小方言能够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吸引了这么多方言学家的关注呢?它对于方言研究又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带着这些疑问,陶寰教授带着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到了苍南进行田野调查。此后,他还主编了《蛮话词典》一书。随着与蛮话的接触日益深入,陶寰教授愈发沉迷于这一方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保护“全中国最难懂方言”蛮话,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聚焦首届蛮话文化研讨会:探寻方言传承新路径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土有指出:“情感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语言传承需要语境。学生不仅仅要在学校学习方言,还应该在课余时间用蛮话交流。”他认为,方言在年轻一代中的断层现象,也给方言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比如,应该更多地结合青年口味、青年眼光,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蛮话文化。学者李康化也给出了建议,可通过拍摄蛮话方言微短剧、录制推广朗朗上口的方言歌曲等形式来打动年轻一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是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上海蛮话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本文围绕温州蛮话这一濒危方言展开,介绍了其面临的传承困境,首届蛮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其传承带来新希望。学者们深入研究蛮话的来源演变,并提出结合青年喜好的传承建议。保护蛮话方言及其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营造传承语境,让这一瓯越文化活化石得以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046.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