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复旦大学2024 – 2025学年的改革举措展开,涵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新工科与新文科的打造等方面,通过采访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深入解读了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在2024 – 2025学年,复旦大学全面开启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此改革被简称为“AI大课”。学校积极推出了110多门AI – BEST序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选择。其中,面向全校本研学生开放的AI通识基础课程《具身智能引论》,尤为引人注目。这门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带领零基础的新生轻松上手“具身AI”,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中开启探索之旅。
大力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卓越“干细胞式”人才
大江东: 复旦提出要培养“干细胞式”人才,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您曾提到复旦学生向来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那是一种独特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又如何与“卓越而有趣”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协调呢?
金力: 人体中存在着各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简单来说,“干细胞式”人才具备多潜质、高潜能的特点。所谓多潜质,意味着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变化,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的能力;而高潜能则表示他们有能力引领未来,成为创新发展道路上的领跑者。
“自由而无用”和“卓越而有趣”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是复旦创新沃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才质量标准,接着提高高质量人才的密度。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文化的改变,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沃土,让更多的学生如同种子一般,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自由生长。当高质量人才的密度足够时,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近两年来,复旦打造百门“AI大课”、建设文化校历、鼓励学生社团活动,这些都是为培育创新沃土所做出的努力。
要达到卓越的境界,就需要创新;而创新,必须要有敢于冒险、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不能急功近利。这些特质只有在“松弛感”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实现。金力校长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学生走在复旦的校园道路上,创新创意的想法能如同灵动的精灵,从地面、从天花板弹出来,直接进入学生的脑袋。为此,复旦进行了学习评价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愿意去挑战自己,而不是不知疲倦地“卷”绩点。学校在奖学金、研究生推免条件中降低了绩点的占比,让冒险行为、创新行为成为加分项,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打造“新工科”,为的是解决“一片”而非“一个”问题
大江东: 在刚刚发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单中,复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其中不少工程技术类学科备受关注。再加上复旦提出要打造“新工科”,有人解读为复旦要建设理工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理解正确吗?
金力: 复旦追求的并非仅仅是排名,而是希望通过科研创新,涵盖文理医工各领域及其交叉融合,来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世界顶尖大学并驾齐驱。这就需要具备磅礴的创新能力,以及突破知识边界的能力。最基础的创新,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要突破已知的边界,拓展人类的知识疆域。具体来说,第一步是提出新问题,对原来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关联式思考;第二步是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关联的因果关系和学理机制。简单来讲,就是在已知范围的一个点和未知世界的一个点之间建立因果联系,这样才能拓展知识的边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工科”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技术。复旦在基础学科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将传统理科与应用场景连接起来,就能更快更高效地把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推向社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传统理科负责“从0到1”的原始创新;传统工科解决工程问题,负责“从10到100”的应用推广;而“新工科”要构建的是“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
仔细观察复旦“新工科”6个创新学院的建设方向,没有一个是按照传统学科目录来确定的,都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致力于解决“一片”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问题。
例如,赵东元院士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介孔材料研究,就是将理科基础研究成功应用于解决材料设计问题。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大到石油化工、能源、医药等领域,小到日用品,都能看到介孔材料的身影。又如,今年头三个月复旦顶刊论文的“井喷”现象,许多论文都面向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根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金力校长强调,我们的科研不能总是在别人的树上摘别人剩下的果子。真正的创新,应该从自己提出最原始的核心问题开始,要在自家院子里种好自己的果树,扎下根去,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结出硕果。
人工智能具有集成人类所有知识的强大能力,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新问题。其实,复旦并非刚刚才拥抱AI,早在2013年就开始广泛搭建大数据,准备智能语料。比如,金力校长和团队从2014年起牵头组织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通过对人体的精密测量和系统解析,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科研语料,产出了150万个新的强联接,从中可以批量诞生新问题、好问题。目前,学校正在用AI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为生命科学绘制新的科研导航图,形成新的创新策源地。
最近,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发布了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在AI辅助下,严重脊髓损伤患者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行走。这一成果既体现了“从0到1”的基础科学创新,也展现了“新工科”对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更有“从1到10”的技术集成和系统化创新,将科研成果成功推向了临床应用,让复旦的基础学科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办公室中被如山堆积的书籍所包围,他心无旁骛地进行着《唐五代诗全编》的辑校工作。这一场景,仿佛是复旦人文社科深厚底蕴的一个生动缩影。
人文社科是复旦“学科高原”中最突出齐整的板块。近年来,学校持续发力,人文学科的优势更加彰显,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也快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复旦文科重镇的地位。在现代化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能够直面和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AI时代,能够回应人类的终极问题。
人文社科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投资方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84级校友。他曾提到,自己的创业经历与复旦的人文素养培育密不可分。《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人文叙事技巧与电影工业技术手段完美融合,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老根”要发新枝。为了避免出现“历史的疲态”,需要与时俱进。如果说“新工科”是直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那么,“新文科”就是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
有一个事实值得关注,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了“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在学校交叉门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校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进一步擦亮复旦文科的品牌,巩固其优势。
比如,目前全世界古文字研究领域专业队伍仅约200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是该领域的重镇,立志“站在古文字考释的最前沿”。一群中青年学者在这个“冷门绝学”领域乐在其中,成果丰硕。他们还跨学科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缀合,最近一年多就新拼缀成了甲骨50组。
第三,“老根”奠定“道统”。复旦的“老根”,指的是传统优势学科。文理融合,才是复旦真正的“老根”,是复旦拥有今天地位的真正道统。无论文理医工,要塑造追求卓越的灵魂,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缺一不可。每一位复旦学生,包括理工科同学,都应该有人文情怀;每一位复旦学生,特别是文科同学,都要有科学精神。“思考大问题、构建大视野、砥砺大情怀”,没有人文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金力校长一直认为应该跨越学科的边界,他自己的研究在文理医工方面都有一定的涉足,并且与很多人文社科学者有很好的合作,他非常珍惜这些学者的引领和支撑。过去10年,他们共同组建了现代语言学交叉研究团队,搭建汉藏、南岛、侗傣等语系的源流框架,与遗传信息进行比较互鉴,试图厘清它们的历史脉络、起源分化,并以此解析世界范围的人群迁徙。
此时的复旦校园,正是一年春好处,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
本文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在2024 – 2025学年的多维度改革举措,包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干细胞式”人才培养、新工科与新文科的打造等。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复旦通过这些改革,旨在提升人才质量,推动科研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