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展开,介绍了我国国民睡眠现状,阐述了睡眠的重要性以及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和新型治疗方式。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22日的今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而就在前一天,也就是3月21日,它不仅是春天的起始,更是今年的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2025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定为“健康睡眠,优先之选”。这一由世界睡眠协会发起的全球性健康倡议,宛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去关注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重要问题——睡眠质量。
不妨来问问自己,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刷着手机,明明困意来袭,却还是停不下来;工作的压力如影随形,让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又或者,明明睡了足足8个小时,可第二天醒来依然感觉疲惫不堪。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其实都在暗示着我们,需要用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睡觉”这件人生大事了。
我国国民睡眠现状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仅仅只有7小时。更令人忧心的是,近一半的人存在熬夜的习惯,而真正能够达到“高质量睡眠”的人群比例不足20%。而且,失眠、打鼾、多梦等睡眠问题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超过35%的人需要依赖药物或者助眠APP才能入睡。
睡眠的重要性
——大脑在睡眠时会开启“清洁模式”
在一项对动物的完全睡眠剥夺实验中,被剥夺睡眠的老鼠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它们吃得越来越多,体重却越来越轻,接着体温也开始紊乱,最终走向了死亡。这个实验充分说明,睡眠的功能可能涵盖了能量代谢平衡、体温维持和免疫等多个方面,长期的睡眠剥夺会对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也有学者在人类身上进行过睡眠剥夺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睡眠剥夺后,实验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和部分T淋巴细胞亚群有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会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加显著。由此可见,睡眠不足不仅仅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对人体脑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它会导致心理运动能力和警戒能力下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洞察力减弱或丧失、定向障碍、理解力差、数字概念模糊、短期记忆受损及反应迟钝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出现幻视、错视、微眠及行为失调等情况,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目前,针对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药物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然而,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药物治疗又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而神经调控中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方式,正逐渐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新趋势。
与正常人相比,睡眠障碍人群的脑网络连接存在异常,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处于异常过度兴奋状态,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活性也比常人更高,具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镇静催眠作用的激素水平紊乱。
高频rTMS刺激能够改变睡眠相关激素的浓度,提高患者血清γ – 氨基丁酸( GAB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BDNF会影响快速动眼期的频率,同时促进GABA的抑制作用。此外,rTMS还可以降低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等,进而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患者自主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调节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及代谢率等影响入睡的因素。
正常健康人的睡眠周期是遵循规律循环出现的,rTMS可以抑制睡眠周期中的过度觉醒状态,改善快速动眼睡眠周期,加深睡眠深度,进而延长睡眠时间,优化睡眠结构。
本文围绕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介绍了我国国民睡眠时长不足、质量不佳且问题年轻化的现状,阐述了睡眠对生理功能和脑功能的重要性,以及睡眠障碍人群的脑功能异常情况,最后介绍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这一新型治疗睡眠障碍的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呼吁人们关注睡眠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