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海外淘汰的半导体检测设备进行拆解、翻新和升级,使其重新发挥价值。该企业蛰伏16年后带着7亿元募资计划冲刺北交所IPO,文中介绍了其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客户群体、财务状况以及面临的市场竞争等情况。
当全球半导体巨头都在7纳米、5纳米的高端制程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陷入“内卷”态势时,来自无锡的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悄然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旧物改造革命”。
他们把海外淘汰的半导体检测设备进行细致拆解,然后经过精心翻新和升级,让这些原本被弃置的设备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国产芯片产线中不可或缺的“体检医生”,为芯片生产的质量把控保驾护航。
近期,这家已经低调发展了16年的企业,带着7亿元的募资计划向北交所IPO发起了冲刺。其实,这并非卓海科技首次尝试进军A股资本市场。早在2022年6月,卓海科技就曾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然而最终被深交所上市委否决。
那么,这个独特的赛道究竟蕴含着哪些机会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
01 逆向突围:开启万亿级赛道
2009年的无锡,半导体产业远没有如今这般火热。当时,34岁的相宇阳已经在阿尔卑斯电子、华润上华等企业积累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从一名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为技术经理。
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芯片产线对进口设备的高度依赖。一台退役的海外检测设备,经过外企工程师的简单处理,就能卖出令人咋舌的高价。这种现状让相宇阳意识到,中国需要一场“逆向突围”。
于是,相宇阳亲自带领团队,在无锡新吴区租下厂房,开始了他们的创新之旅。他们将海外淘汰的旧设备逐一拆解,把自主研发的检测算法与精密机械技术注入其中,让这些设备重获新生。
从最初修复进口退役设备来维持产线的正常运转,到后来自研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反射光谱膜厚仪等“芯片体检仪”,卓海科技用两把关键的“钥匙”打开了万亿级的赛道。一把“钥匙”解开了被海外厂商垄断的设备运维死结,另一把则叩响了国产检测设备定义行业标准的大门。
02 核心业务:检测与修复的双重优势
卓海科技主要专注于半导体设备检测与修复业务,其主要产品和服务涵盖了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配件以及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
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半导体制造过程中设备性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功能修复和精度修复,使设备能够恢复到出厂时的技术参数,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半导体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是卓海科技的核心产品。公司从韩国、美国等地回收海外淘汰的旧设备,利用自主研发的算法和精密机械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升级。
升级后的设备能够满足12英寸晶圆和28nm – 14nm制程的检测需求,而价格却仅为新设备的几分之一。这一显著优势帮助芯片厂商以较低的成本填补了设备缺口,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修复设备,卓海科技还开展了核心组件及配件销售业务。他们销售激光器、光学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同时为客户提供芯片产线运维技术服务,包括设备维护、校准等技术支持,进一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收入构成来看,招股书数据显示,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是卓海科技营收的“压舱石”。以2024年为例,修复设备收入达到4.28亿元,占主营收入的92.24%,成为支撑公司现金流的核心业务。
03 客户与财务:集中但稳健发展
卓海科技的客户群体相对集中,大多是国内芯片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招股书披露,其终端客户覆盖了华虹半导体、士兰微、华润上华等国内主流芯片产线客户。
其中,华虹半导体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厂,士兰微作为IDM模式龙头企业,都是卓海科技长期合作的核心客户,卓海科技的设备修复服务已经深度融入这两家企业的成熟制程产线。华润上华作为华润集团旗下的半导体制造平台,在卓海科技的客户名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过,卓海科技的客户集中度较高,2019年至2021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达84.41%、85.86%和66.78% 。
在供应商方面,卓海科技的主要原材料是前道量检测退役设备等,供应商多为国际知名的IDM企业或设备贸易商。直接材料在其主营业务成本中占比较大,分别为90.75%、86.00%、88.23%和83.88%,是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卓海科技的营收分别为3.14亿元、3.81亿元、4.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32亿元、1.04亿元。
04 竞争与机遇:双重压力下的突围
近年来,中国前道量检测设备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预测,到2025年,前道量检测设备这一细分市场规模将达8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8.09%。
然而,卓海科技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在国际层面,科磊半导体(KLA)以55.8%的全球市占率垄断市场,应用材料(AMAT)、日立、阿斯麦(ASML)等企业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在高端电子束检测设备领域,应用材料和日立合计市占率达78%。
在国内市场上,上海精测、中科飞测、上海睿励及东方晶源等是卓海科技的主要竞争者。上海精测聚焦电子束检测设备,其DR – SEM技术已实现1x nm制程缺陷检测,并获得国内一线客户的批量订单,国内市占率为1.06%;中科飞测国内市占率为2.84%,产品覆盖光学与电子束检测技术,客户涵盖中芯国际等头部晶圆厂;东方晶源专注于电子束检测设备,与卓海科技的技术路线形成直接竞争。
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垄断,尤其是美国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卓海科技的“修复 + 升级”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国内厂商因无法采购高端新设备导致的产能瓶颈,还降低了芯片制造成本。
目前,卓海科技的修复设备已覆盖国内主流芯片产线,最高支持14nm制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产前道量检测设备仅5%市场份额的空白。
本文详细介绍了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拆解、翻新和升级海外淘汰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在半导体检测赛道走出了独特的发展之路。虽曾冲击创业板上市失败,但如今带着7亿募资计划冲刺北交所IPO。其业务以半导体设备检测与修复为主,核心产品优势明显,客户集中在国内芯片产业链头部企业,财务状况总体稳健。尽管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但“修复 + 升级”模式使其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