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态势、外交立场,以及欧洲面临的内外困境,指出欧洲存在的反华偏见及其危害,强调欧洲需要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不应因偏见而拒绝中国。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葡萄牙《观察者报》于3月20日刊发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标题为《欧洲需要中国吗?》。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进程中,然而欧洲是否愿意顺应这一变化呢?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无疑需要全新的战略布局,而反华情绪极有可能成为欧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先来看看欧洲目前的处境。从外部环境而言,美国政府的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让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常常陷入被动和迷茫;而在其内部,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这些分歧如同隐藏在欧洲肌体中的“暗伤”,不时影响着欧洲的整体发展。再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而在外部领域,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美国政府不仅加大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征收力度,还威胁要对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施加新的限制。不过,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通过巩固自身作为稳定的经济和外交伙伴形象,来重新确立其在全球的地位。
3月中上旬召开的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规划变得更加清晰明确,这对于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指导方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中国计划投资发展的战略领域中,技术和人工智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即便美国对中国的芯片采购进行了限制,但中国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电信、量子计算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外交方面,中国始终强调自身作为一个稳定的商业和外交伙伴的形象,明确表达了区别于“美国优先”政策和孤立主义的立场。这样的表态仿佛是再次向欧洲发出的友好信号,呼吁双方加强合作。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一种更加务实、更少对抗的方式,中国政府的言论和立场始终强调贸易自由、和平和创新等核心价值观。中国以“欧洲式”外交与欧洲进行交往,积极呼吁合作、和平与稳定,同时,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美国的相关举措,并明确表示已经做好了应对任何情况的准备。
对于“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中国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选择,能够替代仍然受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的西方叙事。然而,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似乎常常被“紧张时刻”所笼罩,比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以及对TikTok进行限制等事件。对于欧洲而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西方存在的反华偏见,以及那些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无利可图且生产廉价产品的国家”的腐朽观念,正在严重损害欧洲的创新、和平和经济发展。
欧洲若对与中国开启新的合作持开放态度,这并不意味着要取代现有的联盟,更不意味着假设中国成为新的全球领导者,而是标志着在全球日益不稳定的时期,欧洲为实现伙伴关系多样化迈出的重要一步。那么,欧洲人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拒绝中国呢?最常见的回答是宣称“中国缺乏民主”。但这种看法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它假设所有国家都应该遵循西方模式,完全无视了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差异性。不同的治理愿景对双方发展合作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绝不应成为合作的障碍。
在危机时期,需要一份对双方都有利的务实解决方案和战略协议。如果将中国排除在国际对话之外,将会加剧危险的地缘政治分歧,这种分歧会使“全球南方”国家与西方对立。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深度参与其中的金砖国际合作机制,已经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与中国保持距离将使欧洲与“全球南方”国家更加疏远,而这些国家也并不惧怕避开欧洲,因为与中国的良好关系让它们拥有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一些优势。
综上所述,欧洲需要中国,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欧洲应该重新评估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摒弃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态度与中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