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书淘藏:在岁月旧书中寻得惊喜,老北京旧书淘趣:穿越时光的书香之旅

作者在北京不同旧书市的淘书经历,包括琉璃厂海王村、西城区的旧书店、潘家园旧书摊以及报国寺旧书市,展现了旧书市的独特魅力和淘书带来的意外收获与快乐,还提及了一些与旧书相关的历史故事。

北京旧书淘藏:在岁月旧书中寻得惊喜,老北京旧书淘趣:穿越时光的书香之旅

北京旧书淘藏:在岁月旧书中寻得惊喜,老北京旧书淘趣:穿越时光的书香之旅

多年以前,在文化古都北京,琉璃厂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那就是总会在春秋两季举办旧书市。这两个季节气候宜人,漫步在古都的街头巷尾,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文化气息。我常常怀着一份悠然的兴致去旧书市逛逛,并没有明确的目的,然而每一次,都能带给我不少意外的收获和满满的惊喜。

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淘书”,只有在那些年的琉璃厂海王村才能体会得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如今的旧书店,如果把收购回来的书都整理得井井有条地上架,爱书人走进店堂,更多的只是在众多陈列好的书籍中进行“挑选”,这显然称不上是“淘”。而在当年,旧书店的货源极其充足,收购回来的旧书根本来不及整理,就那么成堆地放在院子里,任由人们随意翻找。那些来到海王村逛旧书市的人,就像一群淘金者,趴在书堆前,蹲在一堆堆破旧的线装书中间,瞪大了眼睛,仔细地从里面挑选着有价值的书籍,那种时不时就有新发现的快乐,难以言表。我收藏的好几本非常有意思的旧书,比如有闽县陈宝琛题签的线装本《梁巨川先生遗笔》,还有北新书局出版的《曼殊全集》等,都是在那一堆堆破烂的书堆里淘出来的。《曼殊全集》里的插图照片采用的是珂罗版,虽然已经历经了百年时光,但图片依然清晰如新。我还记得旧书店的人曾经跟我说过,有一位东北的书商,看到那堆成小山似的旧书,兴奋地说他要“搓堆儿”全买下来,还说大卡车马上就来。不过,书店并没有答应这位东北大买家的要求,他们心里想着的,是让更多的爱书人有机会在这里淘到自己喜欢的旧书。

北京旧书淘藏:在岁月旧书中寻得惊喜,老北京旧书淘趣:穿越时光的书香之旅 旧书摊(图源:视觉中国)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段,四十多年来都没有变动过,一直都在西城区。在过去,这一带就分布着宣武门内旧书店、西单横二条旧书店;要是往北走,还有新街口旧书店。老城内的这些旧书店,我都再熟悉不过了。当我住在西安福胡同宿舍的时候,上下班都必定会经过宣内旧书店,久而久之,下班路过时进去看上一看,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家常便饭。在那里,有几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兰亭论辨》《三希堂法帖》,都是我在这家旧书店买到的。对我来说,逛旧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前提是要价廉物美。那些稀缺版本、价格高昂的旧书,通常是书贾和藏书家关注的品类,我既买不起,买回来也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

北京的潘家园,那可是国内外都知名的文化市场。旧书摊,是这里经营的一大重要门类。潘家园的南边,是广西、河南大厦。每年“两会”期间,这两个省区的代表都会住在那里。我有时候会去看望朋友,顺便就到旧书摊逛逛,也常常会有一些收获。我早就知道这里有早市,在旧时代,早市被称为“鬼市”,天还没亮,旧书旧货市场就已经开张了,那些淘书人会拿着手电筒,在市场里寻寻觅觅。我曾经想过,对于经营旧书店、搞专题收藏的人来说,这里是有利可图的,他们不妨起早来淘货,就像城内的菜摊小贩大早去新发地农产品市场进货一样,赶早能图个新鲜。而像我们这些普通的读书人,就如同《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逛西湖一样,重在一个“逛”字,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不过,出于好奇,有一年春天的凌晨,我还是带着矿工头上戴的那种探照灯,背着挎肩包,赶了一趟早市。那次收获颇丰,我买了一大包旧书,之后还在潘家园的路西吃了油条豆浆当早餐。我了解到,有几位学者记者因为不能每天都来潘家园,就联系那些经常跑潘家园的职业淘书人,告诉他们自己需要哪方面的书籍档案资料,等淘书人找到了目标后,双方再见面交易。这样一来,淘书人有了固定的客户,学者记者也得到了学术研究和写文章所需的材料,真是一举两得!

近年来,北京市在老城区的鼓楼、报国寺等地开展了“旧书新知”活动,利用假日举办旧书市。报国寺这个地方,我年轻时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早年,那里就已经有零星的旧书摊了。我在那里上班的时候,午饭时间,总是端着饭盆在大院里转悠,一边吃饭,一边逛旧书摊。当我听说寺里又要举办固定的旧书市时,便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回到这里旧地重游。

北京旧书淘藏:在岁月旧书中寻得惊喜,老北京旧书淘趣:穿越时光的书香之旅 旧书摊(图源:视觉中国)

报国寺在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举办书市了,时间是农历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清初著名诗人、“神韵”说的倡导者王渔洋,就是这里的常客。根据旧笔记记载,如果有客人到他家里找他却没遇到,家里人就会说:“你去慈恩寺(报国寺旧称)找吧,他准在那里。”王渔洋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这里看到了孔安国的《尚书大传》等三种书,当时他犹豫了一下没有买,结果第二天早晨再去的时候,这几种书已经被别人买走了,他为此心里惆怅不已,甚至生病卧床了十几天。1949年之后,报国寺成了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办公的地方,粮食部搬走后,这里又变成了宣武区的一家街道工厂。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部让工厂搬走,重新整修了寺院,还让部属的几家单位搬来这里办公。寺院的面积很大,办公区域和旧书市场是隔离开的,大殿前的空旷地就成了摆书摊的好地方。那天,阳光明媚,我在孔夫子旧网网、中国书店的摊位前走了好几圈,精心选购了几本旧书。走累了,我就坐在大殿的青石阶上晒太阳,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了。

本文围绕作者在北京各地的旧书市淘书经历展开,从琉璃厂海王村、西城区旧书店到潘家园旧书摊和报国寺旧书市,不仅展现了不同旧书市的特色和淘书的乐趣,还穿插了历史故事,体现了旧书文化的传承和魅力,让读者感受到旧书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淘书带来的独特体验。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976.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