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展开,介绍了计划内容、目标、课程类型及实施主体等,展现该计划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专门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此计划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设 1000 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 1000 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双千”计划是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制定的。它所建设的“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主要面向本科、高职(专科)中高年级的学生开设。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双千”计划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明确目标。该计划立足于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配,帮助学生弥补知识和技能结构上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能够迅速提升就业能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微专业”主要划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这三类。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多种类型的“微专业”,尤其要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微专业”具有“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显著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群中的 3 – 10 门课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主要涵盖基本素质提升类、专业技能训练类、人工智能应用类、实习实践类。高校要优先动员 2025 届毕业生参与这些课程的学习,并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证明,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能够尽早确定就业去向。
该负责人还表示,高校是实施“双千”计划的责任主体。高校要建立更为灵活的学习制度,探索学习成果证明等采集查询机制,广泛汇聚各类培训资源,开发一系列相关课程。下一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将分别开设专门的区域,在年内分批发布 1000 个“微专业”和 1000 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同时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中心。此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培训资源,支持高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加强协同合作,深化校企对接,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组织学生参与培训和实习实践活动。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实施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包括计划内容、目标、课程类型以及实施主体等方面。该计划旨在提升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高校、平台及社会各方的协同合作来推进落实。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