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开年经济数据展开,介绍了工业、消费、投资等方面的亮眼表现,分析了经济形势,还阐述了中国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及股市的相关情况。
近期,国际媒体对中国开年经济数据给予了高度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德国《商报》纷纷发出惊叹,《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公布的开年经济数据出人意料地强劲”,《商报》则指出“中国零售业的年初表现令人惊喜”。
国家统计局在17日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的良好局面。工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投资持续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更是不断成长壮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这两项关键数据均超出了外媒的预期,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消费者信心正在逐步改善。彭博社评论认为,这些数据为美国政府发动新一轮贸易战、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提供了“最全面快照”。
美媒:中国开年经济数据强劲
按照惯例,中国政府会将每年前两个月的主要经济指标合并发布,以此消除农历春节假期时间变化造成的统计扭曲。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7日介绍时表示,1 – 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较上年全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这一数字超出了经济学家预测的5.4%增幅。值得一提的是,1 – 2月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实现了47.7%、30.2%、27.0%的增长,展现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作为外媒眼中“衡量中国消费者支出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样超出了预期。1 – 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彭博社指出,4.0%的增速不仅高于去年12月份的3.7%,也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此外,1 – 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52619亿元,同比增长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个百分点,同样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测。
彭博社引述美国银行全球研究专家的分析指出,中国1 – 2月份的零售数据处于“良好和舒适的范围内”。这或许意味着进一步的政策刺激仍然有必要,但在政策正式生效之前,人们也无需过度担忧。《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开年经济数据的强劲表现,为应对美国的关税战提供了有力助力。
瑞士《现金报》17日引述专家的话称:“2025年的首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今年开局出人意料地好。”尽管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20%的关税,并威胁采取进一步措施,但中国经济依然在年初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德国《商报》表示,中国不再单纯依赖出口来支撑经济,在政府推出多项举措后,国内消费开始回暖,最近的统计数据增强了人们对相关措施取得成功的信心。
付凌晖总结指出:“总的来看,1 – 2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他在后续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政策“组合拳”发力显效,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社会预期信心提振,这些都为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开了好头。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位发言人同时强调,今年是中国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方面将聚焦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也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多支撑。不过,实现5%左右的预期经济增长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的提振消费指导意见”
17日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今年1 – 2月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2%、21.8%、11.7%、10.9%。《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政府将促进国内消费确定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关税战阻碍了中国依靠出口促进增长的能力,因此提振消费变得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16日晚公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既关系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前的消费政策大多从供给侧入手,强调以供给引领创造需求。而这次《方案》在需求侧加大了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方案》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稳股市、稳楼市,并提出了相应举措,旨在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香港《南华早报》17日援引专家观点认为,这份《方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的提振消费指导意见,它极具针对性地将所有可能影响消费的因素都囊括其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国CNBC网站引述荷兰国际集团专家的分析称,这份高级别文件彰显了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决心,如工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该专家表示:“这些举措致力于长期实施,并非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从政策方向上来看,政策制定者能冷静审视这些问题,这相当令人鼓舞。正如人们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亚迪和中国的电动汽车主导地位也不是一天之内实现的——中国的许多主要政策指令都需要时间才能结出果实,而这份文件为消费行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种子。”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出台的《方案》“非常注重提高家庭消费能力和意愿”,如果实施得当,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
日媒:中国股市“重新估值”
银河证券分析师张迪在17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1 – 2月经济数据出炉,“开门红”如期而至。他估计1 – 2月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约为5.4%。他认为,2025年内需的恢复更加关键,从全年来看,经济表现有望呈现“消费稳当下、科技赢未来”的局面。在一揽子政策的实施下,上半年经济韧性可能较去年更强。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年以来,以消费为宏观政策的重点,主要是因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投资和出口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德国《商报》提出疑问:“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更多的钱如何到达消费者手中?”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预计此前波动极大的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将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纽约时报》16日的报道也提到,最近,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是股市。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引发的关税和不确定性,拖累标普500指数上周进入校正区间,现较峰值高点已跌去10%以上。而中国股市今年以来实现了正增长,中国自主人工智能引发的热情成为股市上涨动力之一。特朗普1月上台后,港股已上涨20%左右,17日,港股继续上涨。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17日发文称,被法国大型金融机构兴业银行命名为“七巨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集团、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集团、网易)的中国主要高科技公司股票的2025年市值上涨率,大幅超过了美国“七巨头”。截至3月13日,中国“七巨人”的合计股票比2024年底上涨约26%。由于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以及外界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同一时期美国英伟达、Alphabet等“七巨头”的合计市值下跌了约17%,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报道称,以DeepSeek的成功为契机,中国增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信心,股票市场也在进行重新估值。
本文全面展示了中国开年经济的良好表现,工业、消费、投资等数据均超出预期,显示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同时,中国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此外,股市的积极表现也为经济发展增添了亮点。但也要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