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颠覆性的粮食加工技术“土豆米”在云南昭通巧家县落地生产的情况。介绍了其研发背景、技术引入过程,阐述了土豆米的营养优势、口感特点,以及生产线产能、市场反馈等,指出“土豆米”对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近日,一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粮食加工技术——“土豆米”,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正式落地生产。这一创新技术的出现,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该项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及其团队精心研发而成。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郭华春教授独具慧眼,率先将其引入云南,并积极推动生产线在巧家县马树镇顺利投产。自去年10月投产以来,“土豆米”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各大超市成功进入市场,迅速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土豆变身“浓缩米”:营养更优,血糖更低
马铃薯作为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然而,由于其水分含量较高,达到了70% – 80%,这使得马铃薯的储藏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而且,过了休眠期的马铃薯很容易发芽,损失率可超过10%。那么,如何让马铃薯更便于储存和加工,使其成为稳定的粮源呢?“土豆米”的出现正是这一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郭华春教授介绍土豆米(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宜 摄)
云南是马铃薯种植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马铃薯品种。目前,“土豆米”已经成功研发出紫色和黄色等多个品种。其中,紫色土豆米富含花青素,每百克含量可达50毫克;黄色土豆米则富含β – 胡萝卜素。郭华春教授介绍说:“一天食用100克土豆米,就能满足人体对花青素的日常需求,同时还能降低血糖反应。”此外,土豆米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添加燕麦粉、荞麦粉等,从而提高膳食纤维含量,进一步优化营养结构。
土豆米什么味道:口感Q弹,适用于多种场景
大家肯定会好奇,土豆米的口感究竟如何呢?会不会有很明显的土豆味呢?
郭华春教授现场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在自热方便饭盒中分别放入白米和土豆米,煮熟后,记者亲自品尝发现,土豆米闻起来有土豆的香气,但吃起来却像米饭,而且比普通米饭更加Q弹软糯,土豆味并不明显。
云南各品种的马铃薯(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目前,巧家县的土豆米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了2500吨新鲜土豆,预计年产土豆米1000吨,产值可达3000万元。郭华春教授表示:“这项技术落地云南后,不仅成功解决了马铃薯的储藏难题,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增值增收。”
市场反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土豆米的销量供不应求,多个规格的产品已经售罄,目前仅剩试吃装(950克×1袋)可供购买。生产商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供货能力有限,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市场需求。
“土豆米”正逐渐成为粮食结构优化的重要补充,其产业化发展不仅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的不断拓展,这一创新产品有望走进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本文介绍了“土豆米”技术在云南巧家县落地生产的情况,包括其研发团队、引入过程,阐述了土豆米在解决马铃薯储藏难题、营养优势、口感特点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生产线产能和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指出“土豆米”对优化粮食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