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结合当下消费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以春节等消费旺季的具体数据为例,深入分析了消费在方式、热点、内涵等七个方面的转变。同时,以上海为例,探讨了在这些新趋势下应如何做好消费文章,还强调了促进消费增长需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全面部署了8个方面共计30项重点任务。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具体而言,就是要“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的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实现提质升级”。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消费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不再仅仅注重量的满足,而是开始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物质需求,逐渐过渡到追求精神需求;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些转变为消费增长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活力和潜力。与此同时,消费方式呈现出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各类消费载体相互补充;消费需求方面,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共同提升;消费内涵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不断联动;消费服务朝着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方向逐渐深化;整体消费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这些变化确实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展现出了新内涵和新趋势。
这些扑面而来的“新”现象,充分表明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强化消费的供需适配度,才能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把未来需求转变为即时消费。
一是消费方式转变,需要推出应变对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实现了7.2%的增长,其中实物网上零售额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7个百分点。在2025年1月7日启动至2月5日结束的“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全国日均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6.2%,网络消费迎来了开门红。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要注重将网上购物打造成增量消费的新增长点,而线下购物则应更具“烟火气”。线上线下应相互联动,而不是相互排斥。
二是消费热点变化,需要形成带动效应。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到5.01亿,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高达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达到767.1万,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近年来,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各地旅游热门景点人满为患。这充分说明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首选之一。因此,促进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能够成为壮大消费市场的重要选择。
三是消费内涵变化,需要满足新型需求。春节期间,人们到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街区过大年成为了一种新时尚。电影市场春节档票房达到95.10亿元,创下了历史纪录;观影人次达到1.87亿,超过了去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刷新中国影史新纪录,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创造了多项纪录。文旅消费呈现出人气足、消费旺、增长快的特点,根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假期历史文化类景区和博物馆类景区旅游热度同比增长超过50%。这表明,除了物质消费需要“提质”之外,精神消费更要“增量”。
四是消费追求变化,需要提供不同供给。春节期间,滑雪、健身等运动受到了大众的追捧。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多地的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热度持续攀升,亚布力、阿勒泰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人气高涨。湖北、浙江等地的冰雪项目为南方冬季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重庆等南方城市的冰雪消费也开始火热起来。同时,个性化需求促使消费领域的各类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显然,消费市场越来越细分,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关键在于新供给能够适应新需求、创造新需求。
五是消费人群变化,需要跟踪特殊需求。在代际更迭的背景下,消费出现了一些新亮点。例如,Z世代(1995 – 2009年)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产生了突出影响,相关数据显示,Z世代的月均消费支出达到3500元,其中电竞设备和潮玩收藏的占比超过30%;银发群体(60岁以上)整体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其在健康消费方面年均增速达到22%,智能穿戴设备普及率也已提升至18%;新中产家庭的教育投资占收入比已达到15%等等。可以说,这种代际更迭形成的消费新亮点,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是消费因子变化,需要倡导融合发展。一次消费行为往往是由各种因子促成的。例如,购物消费常常与其他消费行为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推动“购物 +”深度融合发展。当购物与旅游、会展、文化、体育等紧密结合时,就会产生放大效应,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春节假期,以文博游、“非遗 + 旅游”等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飞猪平台数据显示,含非遗项目体验和含民俗表演的旅游消费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0%和36%。这说明,融合的结果能够产生新消费、新增长。
七是消费渠道变化,需要重构消费版图。近年来,消费渠道的变革推动着消费呈现出新气象。例如,直播电商异军突起,2023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9万亿元,成为消费市场的一个新渠道;即时零售显著发展,美团闪购和京东到家等平台覆盖了2800个县市,30分钟送达的服务催生了所谓“懒人经济”新生态;快闪店成为流行的零售新业态,这种新业态往往与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遍地开花,大放异彩,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静安区的张园便是快闪店集中展现的重要阵地。这些消费新版图,有助于提振消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围绕消费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尤其是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上海。具体来说,一是以引爆点产生兴奋点带动消费点。根据消费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趋势,重点策划和营造各种消费的引爆点,进而产生兴奋点,带动消费点,比如刀郎演唱会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二是除了提振本市市民消费之外,要把吸引国内外游客尤其是长三角客源作为消费增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活动链,形成人流链,带动消费链,例如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物展引来的外地客及文创产品热卖等。三是各方合力赋能消费。在制度创新方面,可以探索设立“消费特区”,建立“新消费产品快速审评通道”等;在经济杠杆方面,探索对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消费实施特殊政策、设立“消费基础设施REITs”、设计“预制菜安全险”、开设“消费科技板块”等;在技术赋能方面,如打造城市消费数字孪生平台,建立“全国消费信用链”,推广“区块链电子发票”等。
当然,积极促进消费增长具有两面性,供给侧做好了,还需要在需求侧下功夫。关键在于三个环节:一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机制,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就业;二是消除抑制消费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例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解决好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等;三是推出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有钱乐于消费”,比如实施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消费补贴等,以此引导和激活消费。
本文围绕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分析了当下消费领域在方式、热点、内涵等七个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以上海为例,探讨了如何抓住这些趋势做好消费文章,包括制造消费引爆点、吸引外地客源、各方合力赋能等。同时强调促进消费增长需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调整收入分配、消除不利因素、推出鼓励政策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以实现消费的提质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