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回顾其 80 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创业者的艰辛努力到如今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展现了经纬厂的奋斗精神和山西工业精神的传承,同时通过具体的生产场景和数据,凸显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成就。
图②呈现的是上世纪 60 年代计量泵加工现场,那忙碌的场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工业建设的火热激情。
图④中,上世纪 90 年代的工程师正专注地使用计算机绘制图纸,科技的力量开始在经纬厂的发展中崭露头角。
图⑥里,3 月 12 日,技术人员正透过电子显微镜,仔细检查喷丝头上的小孔,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关乎着产品的质量。
时光回溯到 80 年前,“如果能运回这批纺织母机,对亿万同胞的生计有重大作用,我倾家荡产,在所不辞!”李升伯先生发出的这一铮铮誓言,宛如一颗火种,在跌宕起伏的历史岁月中,点燃了千百劳动者的奋斗激情。这誓言化作了一束金色的光,那是栉风沐雨、涤荡胸怀的工业精神之光,照亮了经纬厂前行的道路。上世纪 40 年代,距离 1665 年英国发明家胡克首次提出仿生制造“机器蚕”生产出化纤纤维已过去多年。那时,中国的纺织业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即便处于动荡的时代,建设世界上最好的纺织工厂的念头,依然在一代企业家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李升伯先生怀揣着梦想,在香港变卖了全部家产,从美国购买纺织机器。然而,交付时美企却拒绝了。但他并未放弃,想方设法再次凑钱购买。这批设备从美国运抵上海,后来又辗转运至山西。这万里艰辛路,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如今,这段历史具象成了墙上放大的图纸样板、前厅矗立的斑驳机器,以及“经纬纺织机械喷丝头老厂”这一省级工业遗产,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经纬人,怀着一腔对技术的热爱、一种对行业的敬畏,将山西工业精神薪火相传。”80 年后,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琨,这位对经纬厂饱含深情的“厂三代”,在持续不断的追寻中深入思考,在竭尽全力的收集中深刻感悟。他通过丰富多元的展陈形式,让工业遗产“活”了起来,将经纬故事继续讲下去。探访工业遗产,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旅程。它既是一场穿越工业文化的时光之旅,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时代的工业风貌;又是一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体验,让人在过去与现在的碰撞中,感受到发展的力量。在小小的文创咖啡厅里,时空被深刻浓缩。第一份广告、第一枚徽章、第一张合影,1952 年 1 月 8 日设计好的丰田式锭子装配图、1954 年须昌弟师傅将型板“铣出型了”的铣床,1958 年授予王春风同志的“第三季度先进生产者”奖状……这些珍贵的物件,仿佛是历史的密码,即便只是简略地翻阅,也令人为之动容。经纬厂并非诞生在榆次。它的前身是由李升伯、黄朴奇、钱新之等民国时期的资本家于 1941 年开办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公司”。1950 年,为了建立我国稳固的纺织机械工业基地,国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纺机厂迁至能源充足、相对安全,且纺织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山西榆次。在当时华东纺织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选派了优秀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共计 4000 余人支援经纬建设。其中,由上海选派来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最多。他们来到一片只有 17 棵柳树的盐碱滩上,一锹土、一身汗,第一代建设者们控地基、排积水,开启了经纬纺织机械厂的初创之路。周围农村组织了数以千计的农民兄弟和上百辆马车往来运输建厂材料。仅仅用了 3 年 8 个月的时间,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纺织机械制造厂就于 1954 年 8 月 1 日正式建成投产。从工厂设计、土木建筑到产品试制,经纬纺织机械厂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高水平、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建厂任务。这不仅在国内史无前例,就连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也赞叹不已。2025 年 3 月 12 日,晋中市,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的自动门徐徐打开,尘封的气息扑面而来。7 张朴素的工作台静默地靠墙摆放,展示出一张工业机械图纸设计绘制的全部流程。老式的电话座机、用旧的绿色台灯、掉瓷的白色茶缸,以及铺展开的设计师图纸,座椅靠背上挂着赭红色的工作服,仿佛工程师刚刚离开,一会儿还会回来继续伏案工作。这里,曾是中国纺机业的骄傲。它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出口的自动卷纬机、第一代纺机产品、第一颗碳纤维原丝喷丝头,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中国纺机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巨大转变。如今,这里正在奋力转型升级。企业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新材料、新装备在国内频频推陈出新。2022 年 11 月 25 日,在熔喷装备基础上成功开发出沥青机碳纤维熔喷原布成套装备,这是国内首台套开车时间超过 120 小时的装备。这里,历久弥新的工业精神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激励着企业全力以赴打造出满墙的行业荣誉。企业正向着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化纤机械旗舰企业,成为世界一流化学纤维纺织机械成套产品供应商”的征程迈进。一廊之隔,时光跳跃至现代化的冲孔车间。喷丝头自动生产线发出轻微的声响,指甲盖般大小的喷丝头宛如生产线下的艺术品。喷丝头是化学纤维纺织机上的关键部件,主要用于将聚合物熔体或纺织溶液通过微孔挤压成细流状态,以制成纤维。喷丝头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丝的质量。1990 年进厂工作的魏淑红坐在生产线隔壁,经验丰富的她凝神屏气,透过电子显微镜修正喷丝头上那些微不可察的小孔。“一个微孔是 5 丝,比头发丝还细一点,一个喷丝头上最多有 2000 多个微孔,我一天大概检查 20 多个喷丝头。”魏淑红微笑着说。像魏淑红这样的“宝藏”退休老员工,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征召”回来的还有很多。他们将“振兴民族纺机工业”的责任和担当代代传承,诠释了经纬厂的奋斗精神,也是山西工业精神的最好注脚。据王琨介绍,公司目前拥有改进型专利数百项、发明型专利多项,按照专件和纺丝整机分为两个研发部门,研发人员 50 人左右。技术研发部按照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思路,既保证了青年队伍的建设,也传承了老一辈技术人员的经验。经纬纺织机械喷丝头老厂何以入列全省首批工业遗产?原因在于它展现了当时经纬纺织机械厂化学纤维装备生产的整个过程,是我国纺织工业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厂历年来生产的喷丝头、计量泵、纺机专件等产品,涵盖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多个环节,提供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见证了共和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1959 年 5 月 20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来山西视察工作。结束在太原的活动后,陈毅还牵挂着一件事,那就是要到经纬纺织机械厂看一看。因为经纬纺织机械厂是陈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主持上海市工作时,由上海整体搬迁至山西新建的。当看了工厂的产品——崭新的粗纺机和精纺机后,陈毅特别叮嘱大家:“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特别是外销产品,关系到国家形象和信誉问题。”如今,中国制造化学纤维每一秒的产能约为 2.22 吨,占全球产能的 70%。在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时间的记录也愈加精确,并更为精密和经久。一分钟内,计量泵磨削车间里,各种机床运行着接近 1 万次的磨削动作,一个个标准的齿轮被制造出来,让人惊叹的是零件之间的间隙连液体都无法渗入。一小时内,智能化的加工中心操作区内,机器最快可以完成 17 种加工工艺并更换相对应的刀具,无需人工辅助。一天内,工艺工程师郭庆平可以对每道工序详细布置一种全新型号和结构的喷丝头的试制工作。平均每天步行超过 3 万步的质量分析专员于保生会对各生产工序不断巡检。工程师们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全新的化学纤维喷丝头的产品生产验证成功。无数精准节拍的汇聚,带来了企业一年超过 100 台套各种化纤设备、上百种全新的化学纤维装备产品发布。“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在我们手中并没有断了代,工业精神将持续引领我们前行。”王琨满怀信心地表示,争做行业领先者和领跑者,山西经纬的故事还在继续……
图①—图⑤: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图⑥:记者拍摄
本文详细讲述了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80 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创业者克服重重困难引进设备,到一代又一代经纬人传承山西工业精神,不断创新发展。如今,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显著成果,拥有众多专利和先进技术,其生产的喷丝头等产品见证了共和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时,企业通过精准的生产节拍,实现了高效的产品产出。未来,在创新和工业精神的引领下,山西经纬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