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推广粮药复合种植模式展开,介绍了当地通过“玉米+姜黄”“玉米+麦冬”“淫羊藿+玉米”等间种模式,实现粮食和药材双产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
在清明节前夕,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长岭村的田间地头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粮药复合种植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姜黄种距约30厘米,玉米株距约40厘米,一行姜黄、一行玉米……”农业技术专家正耐心地为来自全县12个乡镇的40多个种植大户进行现场讲解。专家细致入微的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种植大户们正全神贯注地现场观摩“玉米 + 姜黄”的种植方式。(受访者供图)
兴文县地处川南地区,它不仅是四川省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更是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粮药间种、套种、轮种等种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同一块土地实现了既产粮食又产药材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了在装满老百姓“粮袋子”的同时,也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
长岭村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玉米 + 姜黄”间种模式。村党支部书记罗德才对此模式十分熟悉,他介绍说:“玉米与姜黄根系互补,玉米能够遮阴保湿,姜黄则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两者结合形成了‘1 + 1 > 2’的生态效果。”他还提到,单种玉米的产出效益比较有限,而间种药材后收益明显提高,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在兴文县共乐镇自由村的田垄间,麦冬成为了玉米的“黄金搭档”。兴文县硒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仁池正在四处奔走,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他介绍说:“麦冬的种植和管理需要更精细一些,但一年亩产值可以达到1.5万元。”当前正值农时,他全身心投入到当地粮药间种的推广工作中。
据了解,共乐镇目前已经成功推广粮药间种面积达1425亩,构建起了“粮食保底、药材创收”的产业新模式。这一模式为全县树立了“保粮增收”双赢的标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兴文县大坝苗族乡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里,淫羊藿苗正舒展生长。6年前,原本从事中药材贸易的董平敏锐地看中了“粮药间种”的发展潜力,在这里流转了2800亩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开启试验。
现为四川省既威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董平,指着间种田解释说:“淫羊藿喜阴,玉米长高后就能部分替代遮阳网,这是‘以粮养药’的妙招!”这一模式是由宜宾市农科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既能保障粮食生产,又能让药材品质更优。
如今,董平的种植基地已经形成了“淫羊藿间种玉米 + 现代化育苗”的发展格局。该基地带动了8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大坝苗族乡沙坝村村民罗启银高兴地说:“土地流转费加园区务工工资,我一年能挣3万多元!”
科技就像一把“金钥匙”,正在不断解锁更多产业“密码”。董平的团队正抓紧选育品质更高的淫羊藿品种,陈仁池在探索“玉米 + 黄精”的新组合,莲花镇则谋划建设500亩现代化育苗基地……
兴文县中(苗)医药产业发展专班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种地也能亩产过万元!”粮药间种模式成功破解了山区“耕地少、效益低”的困境。该县计划以间种模式发展中(苗)药材特色优势品种4万亩以上,让更多农田变身“万元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的动能。
本文介绍了兴文县推广粮药复合种植模式的实践成果,通过多种粮药间种模式,实现了粮食和药材的双丰收,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同时,科技的投入不断探索新的种植组合和品种,未来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