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积极顺应新时代党员教育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创新成立“窑和”大讲堂,运用“123”工作法来提升党员教育工作质效,具体介绍了明确“一条主线”、运用“两种模式”、开设“三大课堂”的相关举措及成果。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近年来,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积极响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大胆探索党员教育的新方法。基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创新性地成立了“窑和”大讲堂,并采用“123”工作法,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党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活动现场。
明确“一条主线”,统筹建立机制,筑牢党员教育根基。上窑镇推行“通用 + 特色”模式,科学地设置了政治理论、红色教育、知识技能、实践锻炼等学习课程。认真落实“党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1 + 1 + N”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学习培训与党员发展、管理、监督的紧密衔接,与干部教育、村(社区)干部培训的协同合作,以及与党建宣传、典型选树、经验推广的深度融合。同时,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了一个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秉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充分吸纳各类专家人才,将能讲、会讲、善讲的“专业型干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纳入其中,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已经有20余名优秀人才加入了导师队伍。
运用“两种模式”,丰富学习形式,拓展党员教育维度。上窑镇紧紧抓住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采用“线上 + 线下”的学习模式,让党员干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线下,利用“窑”说新语基层理论宣讲队等送学力量,依托“三会一课”、专题宣讲、主题党日等方式,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榜样先锋等内容送到党员群众身边。在线上,发挥网络阵地“灵活”的优势,借助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安徽先锋公众号等“指尖学习”载体,推送时政热点、政策解读等各类学习内容。此外,还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搭建起“电视端 + 移动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把“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安徽党员大课堂》等优秀学习课程直接送到基层党支部、送到党员身边,大大增强了党员教育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便利性。自2024年以来,已经推送各类学习资料100余条。
开设“三大课堂”,搭建学用平台,确保党员教育实效。根据学习、应用、消化等学习环节和党员需求,上窑镇创新开设了“红色课堂”“田间课堂”“实践课堂”三大课堂,构建了多元化的党员教育矩阵。在“红色课堂”方面,深挖上窑新四军纪念林、淮南烈士事迹陈列馆、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等特色红色家底,将其作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开发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学习案例。在“田间课堂”,运用“线上 + 线下”“课堂讲授 + 现场教学”“上台讲 + 实地看”等方式,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先后开展学习活动40余次。在“实践课堂”,注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矛盾调解等实践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果。自2024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18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
本文介绍了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要求,成立“窑和”大讲堂并采用“123”工作法提升党员教育质效的做法。通过明确“一条主线”建立统筹机制、运用“两种模式”丰富学习形式、开设“三大课堂”搭建学用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组建师资队伍、推送学习资料、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等,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