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中国汽研大会:中国汽车智能化与全球化发展新航向,2025中国汽研国际交流:中国汽车技术标准迈向世界舞台

本文围绕2025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Euro NCAP技术研讨会(中国站)展开,通过对中国汽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的采访,探讨了大会的行业价值、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水平、中国车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方法以及中国汽研在推动中国汽车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2025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Euro NCAP技术研讨会(中国站),这不仅是一场汽车测评行业的盛大聚会,更是一个汇聚国际先进技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此次大会具有怎样的行业价值?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在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的进程中又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近日对中国汽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进行了深入采访。

标准引领技术,技术反哺标准

记者问道:“此次大会上,中国汽研发布的最新测评规程展现出哪些技术前瞻性?”

刘安民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行车需求,‘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2023版’进行了诸多创新。它首次引入了雨天AEB典型测评场景,考虑到了雨天行车时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性能表现;还新增了L2记忆泊车测评规程,方便车主在特定场景下实现自动泊车;并且开展了城区复杂道路上的导航智能驾驶测评,检验汽车在城市复杂路况下的智能导航与驾驶能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IVISTA网联智能与隐私安全专项测评”。这是全球首个聚焦网联智能功能、网络安全和隐私安全测评的规程,具有开创性意义。它首次将用户隐私保护纳入评价体系,要求车企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充分体现了对消费者隐私的重视。

此外,“C – 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3版”也有新的亮点。在绿色出行维度,引入了城市拥堵、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多场景下的燃油乘用车低碳节能测试评价,引导车企研发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在健康防护维度,加入了车内座椅表皮和空调滤芯的抗菌防霉测评,为消费者营造更健康的车内环境。

记者接着问:“把中国智能汽车放在国际上看,如何评价其智能化水平?”

刘安民认为:“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发展迅速。一方面,核心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像智能驾驶、车联网(V2X)、端到端大模型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里,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搭载率超50%,高阶智驾也在向10万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普及。另一方面,中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部署超8700套智能化路侧单元,形成了生态闭环。国产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的崛起,也显著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些都表明中国汽车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良好。”

融入全球市场,固技术、稳成本、强安全

记者提问:“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车企应该突出哪些差异化竞争力?”

刘安民指出:“如今,国产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已实现自主可控,并且能够规模化生产,这使得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中国汽车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在于‘技术 + 成本’的双重优势,有机会实现‘智驾平权’和‘全民智驾’。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还有政策影响和标准输出的优势。中国正在持续完善智能驾驶法规、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车载硬件标准等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从单纯的产品输出,逐步迈向品牌价值和技术标准输出。”

记者又问:“如何实现这一点?可以举一些中国汽研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的例子吗?”

刘安民回答:“每一个海外市场都有其特殊需求,所以无论是测评机构提供的测试和建议,还是车企的技术与产品迭代,都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中国汽研通过打造开放包容的汽车标准国际平台,推动国内外标准交流与互认,助力车企‘走出去’。例如,中国汽研为出海品牌提供针对当地市场的本土化测试认证服务,凭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测评能力,累计助力十余款国产车型获得Euro NCAP(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五星评价。2024年,中国汽研与马来西亚道路交通安全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获得ASEAN NCAP(东南亚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认可和授权,有效帮助中国品牌开拓东南亚市场。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国际专家团队,推动测评标准与欧美深度协同,打造覆盖研发、测试、认证的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汽车以‘安全’为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市场。”

完善测评标准,推动国际协同

记者询问:“在推动中国汽车技术、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方面,中国汽研做了哪些工作?”

刘安民介绍:“中国汽研通过三大举措,为全球汽车测评体系贡献‘中国方案’。一是组建国际化智库。2023年,中国汽研正式成立汽车指数技术专委会国际专家组,成员包括海外机构、外资车企专家,以及外国高校学者,构建起覆盖欧美亚的国际专家网络。二是推动国际认可与合作机制。中国汽研先后获得Euro NCAP和ASEAN NCAP的认可与授权。我们不仅助力中国自主品牌车辆出口至欧洲、东盟等地,并开展本地化测试,还致力于将中国化测评标准推广至全球安全开发体系,提升中国测评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三是构建海外服务中心。公司依托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海外布局优势,建成欧洲、日韩、东南亚、中东、港澳台五大中心,形成涵盖海外智库、海外属地能力、海外质量服务等的‘全流程’服务能力。”

记者最后问:“国际NCAP机构代表分享的最新动态,对中国汽车测评体系的完善有何借鉴意义?”

刘安民总结道:“首先是加强数据驱动。中国可以借鉴Euro NCAP的做法,通过分析大量真实事故数据来优化测评标准,扩大场景覆盖率,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推动测评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让测评结果更科学、更具前瞻性。其次是更加注重全域安全,把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结合起来。通过完善乘员保护、智能驾驶、新能源电安全的防护评测,帮助车企进一步适应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需求。最后,各国NCAP标准虽有差异但也在趋同,因此要加强国际互认协作,推动测试规程、限值等核心指标接轨,减少车企开发成本,同时主导新兴安全领域标准制定。”

本文通过对中国汽研总经理刘安民的采访,全面展现了2025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Euro NCAP技术研讨会(中国站)的重要意义。中国智能汽车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展现出前瞻性和竞争力,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政策与标准输出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汽研通过组建国际化智库、推动国际合作、构建海外服务中心等举措,推动中国汽车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借鉴国际NCAP机构的经验,中国汽车测评体系将不断完善,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497.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