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存储海外市场角逐:优势与困境交织

本文聚焦国产存储厂商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情况,通过康盈半导体展示自研磁吸移动固态硬盘引出话题,阐述了国产存储出口规模壮大、主控芯片厂商加速出海、借助本土制造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等内容,分析了不同海外市场的特点和机遇,同时也指出了海外市场存在的竞争及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在一场展示活动中,康盈半导体的工作人员向众人展示了一款独特的圆形固态硬盘,画面被记录了下来(阮润生/摄)。

证券时报记者阮润生深入了解到,在康盈半导体的展台上,工作人员拿起一台样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自研的磁吸移动固态硬盘,它可以直接作为手机的外挂存储。目前,这款产品在海外视频博主群体中非常火爆。”记者看到,这个吸附在手机背后的固态硬盘只有手掌心大小,连接上手机后能够实现随拍随存的功能,其最高存储容量可达上TG。而且,该产品的设计还斩获了美国设计奖金奖。

这一现象其实只是国产厂商布局海外存储市场的一个小小缩影。存储作为集成电路的重要品类之一,其出口规模正呈现出日渐壮大的态势。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到了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继2022年之后,集成电路出口规模再度反超手机出口规模,成为机电产品类别中单一出口价值最高的产品。隆众咨询的统计分析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逐渐向存储芯片、处理芯片等高单价产品倾斜。据估计,今年1 – 5月存储芯片的出口数量有望持续攀升。

主控芯片作为存储产品的核心零部件,通常会与存储模组厂商配套销售。在高度垄断的国际存储市场面前,如今国产主控芯片厂商也在加快出海的步伐。

英韧科技CEO刘刚形象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果造芯片是一场马拉松,我们是在以百米冲刺速度跑马拉松。”他还强调:“如果我们在技术上国际领先,那么海外一定有市场和应用场景。”据悉,英韧科技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放眼全球,目前正全力拓展国际市场。公司高管凭借在国际大厂的任职经验,有机会在研发层面就与客户达成早期合作,这为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开展定制化芯片业务奠定了先天优势。

目前,英韧科技的消费级产品已经覆盖了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市场。其企业级产品通过直供戴尔中国等跨国厂商,形成了差异化的出海模式。近三年来,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翻倍增长。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预估,国产存储原厂有望在存储市场占有率达到10%。

国产存储出海离不开本土制造优势。联芸科技存储事业部副总经理金烨向记者预估,全球大概70%的SSD(固态硬盘)都是在中国完成制造后再出海的。该公司的主控芯片与上游国内外闪存原厂颗粒全面适配,通过国内模组厂商配套出海。

在国际贸易新形势与人工智能市场的推动下,东南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地区逐渐成为国产存储的重要出口地。

存储厂商向记者反馈,由于海外产业结构和技术更新速度存在差异,这些“非美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存储机遇。以互联网客户为例,这些地区海外互联网客户和运营商的水平相较于中国大约相差五年左右,并且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所以国产存储相对容易进入这些市场。

另外,欧洲市场的汽车等传统工业比较发达,存储厂商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厂商等相关产品进行布局。而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发达,数据中心需求旺盛,对存储密度要求更高,定制化程度也更高,国产厂商往往难以进入这一市场。不过,也有国产存储厂商选择围绕更先进的AI设备,布局北美消费级市场。

虽然海外市场整体上相对容易进入,但竞争同样激烈。有厂商称,现在做海外市场不怕遇到国际品牌,就怕遇到国内同行。还有厂商表示海外市场存在专利“抄袭”问题。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存储厂商表示政策层面很难预测,公司计划按照就近服务和本地制造的原则,分别服务海内外合作伙伴。

为适应存储厂商赴海外制造的趋势,江波龙在2023年收购了巴西存储巨头SMART Modular,整合后成为公司巴西子公司Zilia。去年Zilia业绩增长显著,营收同比增长1.2倍,达到23.12亿元。据公司高管介绍,凭借自身封装实力,Zilia已经成为国内出海客户的“第一站”。

本文介绍了国产存储厂商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状况,从产品展示到出口规模增长,再到主控芯片厂商出海、利用本土制造优势以及不同海外市场的特点和机遇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指出了海外市场存在竞争激烈、专利问题和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江波龙收购巴西公司的案例显示出国产存储厂商积极应对海外制造趋势。总体而言,国产存储出海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厂商不断探索和应对。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780.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