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黎族自治县司法局以“乐享法治”为品牌,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普法举措。通过把法律知识融入黎歌、竹竿舞、剪纸、花灯等民族文化形式,以及在民族节日开展普法活动,构建“线上 + 线下”立体普法网络,取得了显著成效。
“真没想到,民法典知识居然能和竹竿舞这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节目太新颖了,我还没看够呢!”近日,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举办的一场文化下乡活动现场,观众王先生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脸上洋溢着意犹未尽的神情。
民法典和竹竿舞,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它们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然而在乐东,这样的奇妙联结却随处可见。在这里,不仅黎歌、竹竿舞能成为普法的有力工具,剪纸和花灯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传播法律知识的使者。
近年来,乐东黎族自治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普法模式,以“乐享法治”品牌为核心,精心规划顶层设计。一方面,借助网络宣传阵地,通过线上推广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动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民族自治地区特色的普法品牌,让黎乡百姓在参与多彩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学法,真正实现“乐享法治”的美好愿景。
“活”起来——民族文化与法治宣传融合,打造“乐享法治”品牌
“物权合同咋规定,还请乡亲听我说;农村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促发展;住宅新增居住权,弱势群体可安居……”一群身着鲜艳黎族传统服饰的村民,伴随着竹竿舞欢快的节奏,在快速开合的竹竿间灵活跳跃。他们用那朗朗上口的歌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土地经营权、居住权等重要内容生动地唱了出来。
这场名为《与“竹”共舞,“法”润民心》的精彩歌舞节目,正是乐东司法局近年来探索“民族文化 + 普法”创新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
乐东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室主任陈应影介绍,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乐东充分汇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出台了详细的普法规划,并制定了《法治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黎歌、竹竿舞、剪纸、花灯等传统文化载体,乐东成功打造出了山歌普法、剪纸普法等一批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普法 IP,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乐享法治”品牌。
黎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热爱唱歌,乐东司法局便抓住这一特点,将法治宣传巧妙融入黎族山歌,精心打造了黎歌普法这一特色品牌。他们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黎族民歌艺人,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创作了十多部精彩的歌舞作品。陈应影告诉记者,仅在 2024 年,民法典歌舞节目《与“竹”共舞,“法”润民心》就下乡演出了 17 场次,每一场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为了让上了年纪的村民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不少节目还专门制作成了黎话版本。用黎族山歌唱出法律知识,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法治宣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很多村民都跟着哼唱起来了呢!”陈应影笑着说道。
在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大安镇,乐东司法局因地制宜,开设了别具一格的剪纸普法课堂。在宣讲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大安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将禁毒知识融入剪纸创作中。孩子们手中的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折叠、裁剪、雕镂剔剪之间,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剪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这种“手脑并用”的沉浸式普法方式,不仅为剪纸艺术增添了新的创新性,更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使普法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黎族山歌传唱千年,竹竿舞响彻乡间,剪纸艺术代代相传。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形式,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了传播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的特色普法不是简单的元素拼接,而是经过精心挑选,选取在乐东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民族文化作为载体,联合县民族歌舞团、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力量进行再创作、再加工。让法律知识以更鲜活、更亲切的面貌走进群众生活。”乐东司法局局长葛子龙说道。
“火”起来——庆祝活动现场变身“流动普法课堂”
2 月 12 日,正值元宵节,乐东黄流镇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灯车所到之处,人潮涌动,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夜花灯游街闹元宵,是黄流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庆活动。乐东司法局抓住这一契机,将法治宣传巧妙融入花灯民俗,精心打造了花灯普法这一特色活动。崖州民歌传唱队精心编排节目,走村串巷进行传唱,将法治文化与猜灯谜、开盲盒、投壶等民俗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为群众带来了一场既有浓厚“法味”又充满欢乐“年味”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起,悬挂在下方的灯谜卡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传统灯谜不同的是,这些灯谜的谜底都与法律知识紧密相连,涵盖了未成年人保护、民法典、打击私彩、耕地保护等多个重要领域。
“未成年人权益受保护,打一法律名词”“耕地红线不能碰,打一政策名词”……这些精心设计的灯谜既充满了趣味性,又蕴含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吸引着男女老少纷纷驻足思考。
几位年轻人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着:“私彩害人不浅,打一法律术语。我觉得可能是‘违法犯罪’,毕竟私彩肯定是违法的嘛。”其中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摇了摇头,思索片刻后说:“我觉得‘非法经营’更合适,私彩属于非法的经营行为,害人不浅,和谜面更契合。”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为猜对的群众送上小礼品,并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详细讲解相关法律知识。一位小朋友拿着奖品,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原来猜灯谜还能学到这么多法律知识,太有意思啦!”
“民族节日是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文化场景,我们抓住这一契机,让普法宣传与民俗活动同频共振。”陈应影说,“群众集中在哪里,哪里就是普法阵地,‘三月三’更是我们普法的重头戏。”
“三月三”自古以来就是海南黎族苗族民间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追求爱情、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的传统佳节。这一天,既是黎族男女青年欢聚的美好时刻,也是大家开展丰富多彩文娱体育活动的盛会。
乐东司法局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节日,将法治宣传融入其中,精心打造了“三月三”普法活动。他们积极开展“法治三月三”宣传,编排了“普法山歌都来唱”、民法典竹竿舞、黎锦织“法”等一系列精彩的文化节目,并下乡演出 100 余场。通过“唱法”“绣法”等独特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让群众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
“潮”起来——不断更新“节目单”,构建立体普法网络
站在乐东民族歌舞团的排练厅外,清脆的竹竿相击声与快板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演员们正为即将到来的“三月三”紧锣密鼓地排练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专注和热情。
“过去我们用黎歌传唱祖先训诫,现在用黎歌唱响法治知识,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来自乐东民族歌舞团的杨子嘉既是节目的表演者,也是节目创作的参与者之一。她告诉记者,这些法治节目已经成为歌舞团的“保留节目”,每次下乡演出都必不可少。而且,群众对这些节目非常喜爱,反馈也十分良好。
“我们长期表演下来,歌词都记得滚瓜烂熟了,自己都快成‘法律明白人’了。”杨子嘉笑着说。目前,歌舞团正与司法局紧密合作,不断更新普法节目单,努力推出更多融合民族特色的普法作品,让法治的春风吹遍黎乡的每一个角落。
据了解,乐东近三年先后开展了“民歌唱宪法”“相聚‘三月三’共唱法治歌”、禁毒山歌会、法治文艺晚会下乡等 500 余场普法活动,惠及群众超过 10 万人次。
面对新媒体传播的新趋势,乐东司法局构建起了“线上 + 线下”的立体普法网络。在线下,他们举办“文化进万家”文艺下乡汇演,让 6000 余名群众近距离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同时,在线上同步开启网络直播,吸引了近万人次观看。此外,他们还制作了山歌《法治宣传到我家》、微电影《寻猪记》、小品《家事调解故事》等一批优秀的法治文艺作品,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精准推送,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
“在大大的农田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多元调解的种子开和谐的花……”2024 年,乐东司法局改编的网络神曲《挖呀挖呀挖 – 司法行政版》火爆出圈。视频中,司法行政工作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示调解纠纷、法律援助等工作场景,单条视频播放量达到 1.8 万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关注。
“法治护航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也在助力法治的传播与弘扬。当黎歌唱起、竹竿舞跳起、剪纸贴起、花灯亮起时,黎乡群众生活的各个场景都积极搭起了普法的舞台,让各个民族节日都成为我们的普法讲堂,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乐东司法局局长葛子龙感慨地说。
多年的辛勤耕耘,乐东司法局在普法领域的创新探索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日,乐东司法局报送的《突出“乐享法治”品牌创建 推动普法宣传进生活》成功入选 2024 年全国网络法治宣传优秀案例,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乐东司法局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乐享法治”普法品牌建设,不断挖掘和融入本地特色元素,打造更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普法 IP。同时,积极深入运用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力、微信的精准推送力、微电影的生动叙事力等多样化的新媒体普法方式,巩固新媒体普法矩阵,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拓宽普法渠道,扩大全民普法依法治理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乐东黎族自治县司法局在普法工作中的创新举措。通过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如利用黎歌、竹竿舞、剪纸、花灯等形式普法,在民族节日开展法治活动,以及构建“线上 + 线下”立体普法网络等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全国网络法治宣传优秀案例。未来,乐东司法局将继续深化品牌建设,挖掘特色元素,运用新媒体手段,扩大普法影响力。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