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冲击港股,工业供应链万亿市场谁主沉浮?

京东工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一事件,阐述了京东工业在工业供应链领域的领先地位,分析了中国工业体系的特点、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工业供应链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

近期,京东工业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此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为美银证券、高盛以及海通国际。

京东工业在中国工业供应链领域堪称技术与服务的佼佼者。该公司借助名为“太璞”的全链路数智化工业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工业品供应以及数智化供应链服务,从而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太璞”方案是建立在公司端到端的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设施之上的,其服务范围广泛,涵盖了商品、采购、履约以及运营等多个关键环节。

在市场表现方面,京东工业已经成为中国MRO采购服务市场当之无愧的最大参与者。根据灼识咨询提供的资料显示,按照2024年的交易额来计算,京东工业排名第一,其规模近乎达到第二名的三倍之多。而且,随着公司业务向更广阔的工业供应链市场拓展,按2024年的交易额计,京东工业同样是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高达4.1%。公司规模能够持续增长,这足以证明其业务模式具备高效性。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交易额从约人民币223亿元稳步增长至人民币2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3.5%。

灼识咨询的数据还表明,截至2024年12月31日,从SKU数量的角度来看,京东工业在中国提供着最为广泛的工业品供应。截至该日期,公司已提供约5710万个SKU,产品类别涵盖了77个之多。在2024年,公司的商品供应来源于一个广泛且覆盖全国的工业品供应网络,该网络由约121700家制造商、分销商及代理商共同组成。

与美国相比,中国拥有更为全面、更为复杂的工业体系以及更多领先的工业企业。在2024年,中国拥有72家“灯塔工厂”,占据全球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而美国仅有11家。中国第二产业拥有超过600万家工业企业,其中中小企业的占比超过98%,反观美国仅有80万家,其市场格局显得更为分散。

中国庞大的第二产业以及分散的市场格局,为工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不过,中国工业企业也面临着高营业成本和低采购效率的严峻挑战。在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总成本占总营业收入的85.2%。在2023年,中国企业采购数字化渗透率仅约为10%,而美国约为14%。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国工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工业供应链市场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工业品(例如零件、原材料和非生产性工具,像MRO和BOM产品等)的销售,也涵盖了寻源、采购、履约和运营等一系列服务。

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2019年的8.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4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6%。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3.8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在2024年,中国以11.4万亿元的市场规模领先于全球工业供应链市场,而美国同期市场规模仅为7.3万亿元,约为中国的63.6%。

本文围绕京东工业赴港上市展开,介绍了其在工业供应链领域的领先地位,对比了中美工业体系特点,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工业供应链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京东工业的上市有望借助市场增长潜力,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推动中国工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520.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