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许飞团队成功实施广东省首例“红袖刀”经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冷冻消融术这一重大医学突破。详细介绍了该技术为肺癌患者带来的新治疗路径,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其治疗过程和优势,还提及了该技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和未来探索方向。
在肺癌治疗领域,一场重大突破正悄然来临!
3月28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许飞团队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成功实施广东省首例“红袖刀”经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冷冻消融术。这一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实现超低温精准灭瘤的新技术,宛如一盏明灯,为那些因高龄、心肺功能不佳等原因无法耐受手术的肺癌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微创治疗之路。
57岁的龙先生就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他因“咯血”入院,经过胸部CT及病理活检,被确诊为右肺下叶鳞状细胞癌。在经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病情进入到可手术阶段。然而,传统肺叶切除手术创伤较大,龙先生希望能尝试更微创的治疗方案。许飞团队在对龙先生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决定采用经支气管冷冻消融术。
在手术中,医生们通过直径仅1.9毫米的柔性冷冻探针,经支气管自然腔道直达肿瘤病灶。以 -152℃的超低温对肿瘤进行5个治疗点的冻融循环,仅仅30分钟,就完成了肿瘤原位灭活。整个手术过程中,龙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半小时他就能够下床活动,恢复情况十分良好。
那么,“红袖刀”经支气管冷冻消融术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与传统经胸壁穿刺消融需穿透胸壁组织不同,“红袖刀”系统借助超声小探头(CB技术)与电磁导航系统,能够实现病灶毫米级定位。冷冻探针沿着支气管自然腔道抵达肿瘤,避免了对胸膜、血管等结构的损伤,将气胸、出血等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超低温形成的“冰球”可精准覆盖肿瘤边界,单次治疗即可完成病灶灭活,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正常肺组织。
研究表明,冷冻消融不仅能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更可通过“肿瘤原位灭活 – 抗原释放”激发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联合具有协同效应。对于多原发肺癌、术后复发患者及磨玻璃结节恶变者,该技术在灭瘤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
作为广东省首个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宝安区人民医院已将其纳入肺癌综合治疗体系。医院重点针对解剖位置复杂(如邻近大血管、肋骨)、拒绝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建立个性化方案。许飞团队透露,下一步他们将探索冷冻消融联合靶向治疗、立体定向放疗的多模态治疗模式,推动肺癌治疗从“一刀切”向“精准灭瘤 + 功能保护”转型。
本文介绍了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许飞团队成功实施广东省首例“红袖刀”经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冷冻消融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实际应用案例,还提及了医院将其纳入肺癌综合治疗体系及未来探索多模态治疗模式的计划,展现了肺癌微创治疗的新突破和发展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