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与回避型的爱情困局,如何破局?

一位自认“付出型”的“乖乖仔”失恋后内心迷茫,写信向心晴热线袁杰老师求助。袁老师通过回信,运用其原创的“爱的三步曲”理论,分析了来信者在爱情中的问题,建议其知行合一,先爱自己,再处理感情问题。

专家提出,人们要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接纳爱情受挫的自己,也要看见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

俗话说,情关难过,多情之人往往容易被无情所伤。有一位一直努力、自认为是“付出型”的“乖乖仔”遭遇了失恋。他被分手的原因是对方称他“不够爱自己”。内心充满迷茫的他,写信向心晴热线的袁杰老师寻求帮助。袁老师在回信中分享了自己原创的“爱的三步曲”,指出这位来信者虽然在行为上一直努力提升自我,已经走到了爱的第二步,但在认知上却依然停留在“缺爱索取爱”的第一步。袁老师建议他要知行合一,先试着脱离爱的第一步,自己跟自己谈一场恋爱;同时,要接纳在爱情中受挫的自己,看到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此外,袁老师还提醒来信者:无论与谁步入爱情,都不要强求“互相理解”。“得到爱最好的方式是,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给予爱,然后不求而得。”

焦虑型与回避型的爱情困局,如何破局?

以下是来信内容:

袁杰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为我答疑解惑。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父母口中的“乖乖仔”“好儿子”,始终按部就班地听从父母的话。甚至我觉得自己在中学期间都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叛逆期”。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家考编,以求得一份安稳的工作。虽然这是父母所期望的,但对于出身普通家庭的我来说,这也是最优的选择。

工作稳定之后,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接下来面临着来自父母催婚、催生的压力。在整个学生时期,我都没有谈过恋爱。因为我不够自信,觉得自己长得又矮又胖又丑,就是大家所说的“矮矬穷”,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情”。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通过运动健身和合理的膳食搭配来改善自己。最终,我获得了一个匀称的身材,在此期间,我还考取了三级公共营养师。

我的初恋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年遇到的。她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她出众的外表下,蕴藏着独立自由、充满个性的灵魂。诚然,一开始我是被她的外表所吸引,但相处不久后,她独立的个性让我更加喜欢她。

然而,恋爱一年后我们还是分开了。分开的原因是她说“她不想结婚”,我不确定她是不是在骗我,因为她一直回避我。后来,我试图修复这段关系,想要复合,也和她进行了沟通。最后一次沟通时,她说“你不够爱自己”。

其实,分手后我去找过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我了解到我的依恋风格是“焦虑型依恋”,我需要反复确认别人是否爱自己,才能感受到爱。

是的,由于成长经历,我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小时候,父母一直忙于工作,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甚至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我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更多地为父母考虑。我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不让父母操心,还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所以,在恋爱关系中,我一直扮演着“付出型”的角色,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可能也是她对我说要“爱自己”的原因吧。

现在,接触了一些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后,我发现我的初恋很符合“疏离回避型依恋”风格,她是一个非常强调独立空间的人。恋爱期间,我们约会的次数比较少,相处时也不会表现得特别热烈和开心。她面对我的示爱,大部分时候没有过多回应,甚至很冷淡。我不理解为什么当初彼此都是有趣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后会变得如此不同,难道是因为激情退却后的平淡吗?

我承认我还没有放下,我是一个很“轴”的人。最近,我在观看心理学短视频时,有了一些冲突性的思维碰撞:婚姻是两个人的付出,是两个人情绪价值的付出,是两个人的良性改变。

袁老师,我现在很迷茫。我目前的计划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知识,考取证书,学习“怎样爱自己”“怎样更好地相处”来提升自己,然后我想和初恋复合。但是,我了解到“疏离回避型依恋”的人并不是那种会主动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人。我想咨询您的是,我是应该放弃复合的想法,去寻找一位能互相理解的人,还是提升自己之后再尝试与初恋沟通呢?可能当我问出这些问题时,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的答案是后者。

难道“焦虑型”和“回避型”注定没有未来吗?

以下是袁老师的回信:

你好!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在恋爱迷茫的时候选择给我写信。同时,也谢谢你让我读到了一个曲折又精彩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爱情故事里,你是男主角。在学生时代,你很不自信,觉得自己“长得又矮又胖又丑”,是所谓的“矮矬穷”,所以你没谈过恋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情。

你有着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意识到问题后,你选择改善自己的外形。而且你行动力十足,积极运动健身,合理搭配膳食。最终,你不仅拥有了匀称的身材,还考取了营养师证书。

我还发现你很善于学习。通过努力,你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成功考上了有编制的安稳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你既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又拥有了良好的身材。终于,经过一步步的努力,你在工作4年后收获了爱情。

你很诚实,承认自己一开始是被前女友出众的外表所吸引。你匀称的身材配上她出众的外貌,开玩笑地说,这真可谓“郎才女貌”。当然,后来你逐渐发现,在外表之下她还有独立自由、充满个性的灵魂,这让你更加喜欢她,或者说更爱她了。

但是,当你更爱她的时候,矛盾却出现了。你越去爱她,她独立的个性反而受到了威胁,于是“不想结婚”的她选择了回避和远离。

分手后,你勇敢地去做心理咨询,也发现了自己在爱情中的问题。你发现“恋爱期间,我们约会次数比较少,不会表现得特别热烈和开心。她面对我的示爱,大部分时候没有过多回应,甚至很冷淡”。你还发现自己属于“焦虑型依恋”,缺乏安全感的你需要反复向别人确认才能感受到爱,否则就会很“焦虑”。你也发现前女友属于“回避型依恋”,你越向她“示爱”,她越“回避”。

你的前女友就像一位心理咨询师,她既坦诚又深刻地告诉你“你不够爱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接着她的话继续说。很多人都知道我提出了自己的原创理论,叫“爱的三步曲”。第一步是,缺爱同时向外索取爱;第二步是,向内爱自己;第三步是,放下自己再次向外爱他人。最近有一位心晴热线的志愿者跟我说,她读到萨提亚的诗歌《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发现跟我的“爱的三步曲”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有这样的感觉,很可能是看到了诗歌中的这一段,“我不再去索取别人的爱,当我能够疗愈自己,爱从我心里流出来”。

你确实不够爱自己,同时你也想学习“怎样爱自己”。那我就用我的理论来教教你。其实,你在“行为”上一直处于爱的第二步,在爱自己。无论是之前的上大学、考编,还是练就身材、寻求心理咨询,你都像“反求诸己”的君子一样,用行动不断地成长自己。但是,你的问题出在“认知”上,你的“认知”还停留在爱的第一步,缺爱同时向前女友索取爱。你以为自己是在向她“示爱”,本质上是你通过不停“付出”,反复向她确认她是否爱你,缺爱的你实际上是在反复“索取”。

你为什么会缺爱呢?你也看清了原因,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小时候你“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于是,缺爱的你一直向外索取爱。你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爱的第一步,就像“小人求诸人”的“小人”,或者说不成熟之人。你的“认知”执着于向前女友索取爱,所以你没有“看见”自己的“行为”其实已经在多个方面爱自己了。卡在向外索取爱和爱自己之间的你,确实还不够爱自己。此时,你的“知”和“行”是分离的,“行”走在了“知”的前面,你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当你“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准确地说是“回看自己时”,你就足够爱自己了,也就不会再向外索取爱了。

你也不用再考证了,其实官方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考证。更好的学习方法是在生活中践行心理学的理念。

你问我,是找下一位互相理解的伴侣,还是找前女友复合?“没有放下”的你已经自问自答,还是想找前女友复合。我的建议是,别着急,你先跟自己谈一场恋爱。试着脱离爱的第一步,在第二步好好爱自己,接纳在爱情中受挫的自己,也看到不断成长的自己。然后,你再去找前女友复合,毕竟这是你放不下的需求,那就尊重它。不过,你要注意边界,不要强求对方答应你,即便结果不如意,你也要爱自己付出的努力。如果真的失败了,就放下,去寻找下一段缘分。

无论最终和谁步入爱情,请降低对对方的期望。不要强求“互相理解”,而要在爱的第三步放下自己,去理解对方,毕竟你已经不再“不安全”了。“我爱你”,意味着我需要一个对象,让我给你爱,理解你、接纳你。得到爱最好的方式是,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给予爱,然后不求而得。

祝先己后人,缓缓去爱!

袁杰老师

2025年3月27日

本文围绕一位“乖乖仔”失恋后向袁杰老师求助展开,袁老师运用“爱的三步曲”理论分析其问题,指出他知行分离,建议先爱自己、接纳自我,再处理感情问题,同时提醒在爱情中要降低期望、理解对方,以获得真正的爱。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264.html

(0)
AmbitiousAmbitious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