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古城考古获突破:探寻两汉侯国宫殿的前世今生

本文聚焦东垣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介绍了其最新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群和宫殿建筑遗存,阐述了这些发现对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演变、汉代郡国制度的重要意义,还回顾了东垣古城的历史沿革。

在广袤的大地上,滹沱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流淌。河的两岸,两座古城默默伫立,隔河相望,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题——河之北的正定古城,其前身是否真的是河之南的东垣古城呢?

3月10日,记者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启动新一轮考古工作两年之后,东垣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城内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群,堪称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两汉高等级建筑群。而揭露的大型建筑基址,更是国内目前发现保存状况最好的东汉宫殿建筑遗存,这里很可能是侯国宫殿区的所在地。这些最新的考古发现,对于深入探寻石家庄城市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的意义。

东垣古城遗址坐落在石家庄市区北部,占地面积达2.76平方公里。它最早于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05年进行了初步勘探。到了2023年,河北对该遗址启动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这一次的勘探明确了遗址的整体布局,发现了“三纵三横路网系统”和大型夯土基址群,总共发现遗迹337处。这些遗迹涵盖了夯土基址区、城垣、城门、城壕、道路、水系、居住址、手工业作坊等多种类型,大大深化了学界对于汉代郡国城市制度的认知。

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从2024年9月开始,河北对东垣古城内的夯土基址群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发掘结果显示,该夯土基址群属于汉代宫殿建筑基址。本次揭露的建筑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被第二期叠压,只有局部有出露。第二期建筑保存状况良好,是一组由台基主体、前廊、附属建筑、甬道、散水、露台构成的高等级宫殿建筑。在第二期建筑焚毁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建筑构件。第二期建筑的主要使用时间为东汉,而第一期建筑可能早至西汉。此外,还发现了一套复杂的砖砌排水管网系统,其时代为魏晋时期,目前揭露和探明的长度已超过百米,由多条管道纵横交错而成,并且在管道的关键节点还设置有沉淀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遗址的宫殿基址群以“回”字形平面布局为显著特征。已局部揭露的A区夯土基址的建筑形制和体量,与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汉宣帝杜陵陵寝建筑基址存在相似之处,充分彰显了侯国高等级宫殿的建筑特征。结合城址自战国至两汉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出土的“真定长乐”铭文瓦当这一关键物证,可以判定此次揭露的第二期宫殿建筑属于两汉时期真定国宫殿遗存。

东垣古城遗址是河北目前唯一经过全面考古勘探,并且布局结构清晰的两汉郡国中心城市。两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东垣古城经过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筑、扩建、改建,遗址主体年代在两汉时期,它是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的中心城市之一。东垣古城的考古发现印证了该城址的历史演变脉络,对于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史和历史文化根脉,以及研究汉代郡国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历史记载,东垣古城是战国中山国的重要城邑,是战国“中山四邑”之一。秦灭赵国后,设立了恒山郡,东垣成为郡治所在地。汉初,恒山郡治移至元氏,东垣改名为“真定”,隶属于常山郡。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真定国。东汉时期废除真定国,改属常山郡。北魏道武帝将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东垣城址逐渐废弃。2013年3月5日,东垣古城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围绕东垣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展开,介绍了其最新的考古成果,包括大型夯土基址群和宫殿建筑遗存等。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深化了对汉代郡国制度的认识。同时,回顾了东垣古城的历史沿革,凸显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东垣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005.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