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知行合一”在股市投资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指出股民对“知”的错误认知导致投资亏损,进而阐述确当的“知”的来源,强调在信息泛滥的AI时代应做到知思行合一,学习王阳明思想精髓,成为博学者、思想者和行动者的统一体。
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特定时代的机缘巧合,“王阳明热”成为了一股席卷而来的风潮。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王阳明先生当年所创发并阐述的“知行合一”学说,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倡。这一现象在数量庞大的股民群体中,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今的A股市场,拥有超过5000只股票。在每个交易日里,股民们的交易活动十分活跃。甲可能买入这只股票,乙则选择买入那只股票,丙又会买入另外一只股票……数以千万计的股民,在这5000多只股票中进行买卖操作。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在10个股民当中,盈利者和亏损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差别实际上体现的正是指导他们投资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投资收益率。
那么,股民们的“知”究竟是怎样的“知”呢?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道听途说上海滩“爷叔”们的炒股经验的“知”;仅仅看了两天K线绘图本,就自以为掌握了炒股“屠龙术”秘笈的“知”;看了免费小视频后,盲目跟从所谓股票“专家”推荐买入股票的“知”……很显然,这些“知”都并非真正的知识。依据这些“知”去进行股票买卖,表面上看起来是浑然天成的“知行合一”,但最终的结果却大多是亏损。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为亏损巨大而走向极端。当我们从中长期的角度进行回顾时,会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收获良好的投资成果。虽然个别人可能运气好,偶尔凭借道听途说的“知”赚到了钱,运气更好的人甚至还能翻倍赚钱。但是,这种超出自己正确认知范围而赚来的钱,最终也都会因为自身不恰当的认知而亏损殆尽。
“知行合一”这一著名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命题,是王阳明先生于1509年在讲学过程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在过去5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历代名人都深受这一命题的影响,并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学术思考,尤其是以股市为主的社会历练,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领悟到王阳明先生当年所说的“知”,并非道听途说的“知”,不是自以为是的“知”,也不是胡思乱想的“知”,甚至不是自认眼见为实的“知”。在这个世界上,看似眼见为实,实际上是眼见为不实的“知”比比皆是。典型的例子有,正面的魔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负面的当面营销诈骗术则意在违法掠取钱财。
那么,恰当的“知”究竟来自哪里呢?它来自于正确的思考方向,来自于真切深入的经验积累,来自于缜密的思考逻辑,来自于对事实与数据的严谨论证,来自于恰当思考所带来的远见、预测与把握。当年孙中山先生依据《礼记·中庸》中的十五个字,简洁精炼地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10个字,作为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的成立训词。这十字校训的论述系统而全面,“博学”属于知的范畴,“审问”“慎思”和“明辨”属于思的范畴,“笃行”则属于行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够学着做到并做好这十个字,就是实现了知思行合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没有恰当的思考,就不可能有恰当的行为选择与行动,这也就是韩愈在《进学解》中早就说过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我深感在我们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知行合一”的命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会并做到知思行合一。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王阳明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生活在AI时代,每天都会面临铺天盖地的资讯。我们所知晓的,始终只是部分的、局部的信息,是被信息茧房所包裹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的“知”。但是,这真的是真知吗?黑格尔曾说过,熟知非真知。生活在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知、如何去思、如何去行?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出恰当的答案。
当下,我们要学习王阳明的思考方式、精进态度和思想精髓,而不应仅仅拘泥于古人所提出的原有命题。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个现代的自我实现者,就必须将博学者、思想者和行动者这三种身份统一于一身。只有这样,才可谓是不断精进,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本文通过剖析股民在股市投资中对“知行合一”的错误理解及带来的亏损后果,阐述了恰当的“知”的来源,强调在信息泛滥的AI时代应完善“知行合一”为知思行合一,鼓励人们学习王阳明思想精髓,在投资及生活中实现博学者、思想者和行动者的统一,不断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