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身体远行,心灵系家与暗示的力量

本文讲述作者因安徽老乡点赞朋友圈文章,重发近3年前的随笔,回忆了在疫情期间带妈妈回老家医院休养的经历,期间与医生交流科室名称问题,表达了对家乡的牵挂以及“暗示的力量”这一观点。

昨晚,我在朋友圈看到有安徽老乡点赞了一篇文章。打开原文后,我着实吃了一惊,这竟是2023年6月4日写下的随笔,而且文章里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上一年。这不禁让我感慨,敢情是有人在追着我的“过去”看呀。

这一发现也让我李济安创业恍然大悟:原来我老早就开始写“回乡散记”了,只不过以前没有给它安上这样一个“总标题”罢了。

今天,我对这篇文章稍作修改后重新发布。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文章创作时已经过去了近3年,不管文章里面所反映的情况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看来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不论何时何地,家乡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让我深深牵挂;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敢在外面四处漂泊,正是因为心有所系,在老家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回乡散记:身体远行,心灵系家与暗示的力量

身体离家越远,感情离家越近。

那一年,正值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妈妈被困在了杭州的一个小出租房里,那个房间光线昏暗,白天都需要开灯才能看清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变得越来越焦躁,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后来情况愈发严重,无奈之下,我们冲破重重封锁,带她回到老家住院休养。

我们去的医院是位于南关的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地人都习惯称它为精神病医院。

由于疫情管控的原因,在医院的病区不能随意出去,妈妈特别想找人说说话。一天,我心里有所感触,便和病房的当值医生闲聊起来。

我先打开话匣子:“这医院我之前带妈妈来过,现在有一点改得特别好。”医生好奇地问:“哪方面呢?”我接着说:“我记得原来医院好像还挂着个‘精神病医院’的牌子,现在摘掉了,这真的特别好。你想想,以前就算是正常人从医院门前经过,天天看到‘精神病’这几个字,心里都会觉得不舒服。”

医生听了我的话,微微一笑,似乎对我的观点很认同。

我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其实这些科室的名称也应该跟着改一改,就比如说咱们这个睡眠障碍科,直接叫睡眠科多好啊。本来病人就睡不好,你还反复提醒他‘障碍、障碍’,这不是让他们心里更加有负担吗?还有这个‘病室’,干脆就叫几号房得了。要知道,犯精神病的人大多都不认为自己有病,你这么一叫,就好像是给他钉了个语言的钉子,反而坐实了他有病这件事。”

回乡散记:身体远行,心灵系家与暗示的力量

回乡散记:身体远行,心灵系家与暗示的力量

医生没有直接表态,反而反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我是来陪护的。”他又追问:“我问的是你的职业。”我如实回答:“创业营销。”医生听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又是微微一笑,随后便掩门出去了。

听到门“砰”地一声关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有种感觉,仿佛在医生眼里“做创业营销的人也都有点精神病”。

其实,我话里有话,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暗示的力量”。比如说,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真笨”“你不行”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消极的自我形象,变得自卑、胆怯起来。反之,如果给予积极的暗示,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良好的心理暗示能够带给人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作为精神疾患方面的医生,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也许是我一吐为快,说话的方式不够委婉,让医生感觉到了冒犯。又或许,医生和营销人本来就是两条不同道路上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大相径庭,互不相干。

那一夜,看着妈妈早早地入睡,我也很快进入了梦乡,睡得十分酣畅。

本文通过重发旧文引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接着回忆疫情期间带妈妈回老家住院的经历,与医生交流科室名称体现了“暗示的力量”这一观点,尽管交流可能存在小插曲,但不影响作者对家乡的牵挂以及对暗示力量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865.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