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级贷后催收规范出台,行业将迎哪些变革?,贷后催收新国标,为金融消费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聚焦我国首个聚焦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的出台,深入探讨了其背景、具体内容,同时揭示了当前贷后催收行业存在的问题,如不当催收引发大量投诉、多家金融机构因催收不当受罚等,还介绍了银行在应对不良资产压力和监管约束下的举措,最后律师给出避免不当催收的建议。

2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以下简称《催收风控指引》),这可是我国首个聚焦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它意义非凡,不仅为识别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权威依据,更是贷后催收行业迈向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消费金融领域的不当催收问题一直是监管部门及相关组织机构关注的重点。为此,他们出台了多个文件来整治这一顽疾。而《催收风控指引》的出台,将“催收细则”上升到了国家标准层面,无疑为个贷催收行业的规范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国标出台:“对症下药”明确催收“红线”

2月28日发布的《催收风控指引》,正式实施后将替代2024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此次《催收风控指引》把“催收细则”提升到国家标准层面,再次对催收工作的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总体来看,新指引在内容上没有进行大幅度调整。像禁止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进行催收、电话催收每日频次上限为3次、不得随意联系债权人的紧急联系人等备受社会关注的规定都得以保留。不过,新指引在催收风险责任、第三方信息披露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管理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

《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记录进行定期自查,每年至少一次;金融机构应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催收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每年至少各一次,检查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应至少2年;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加强催收人员管理,需明确具体负责催收业务的管理部门,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相关工作,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催收团队。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此次催收标准的下发,为催收业务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翔实参考,能够与去年的催收指引形成有力补充,为持续完善与规范互联网贷款催收市场打下了坚实根基。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就在《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中,对催收人员的催收行为做了具体规定。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2021年3月,使用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手段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正式入刑。2023年5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良资产清收专业委员会发布倡议书,倡议各催收企业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合规作业不踩“红线”等。2025年4月18日,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

记者调查:不当催收是金融投诉“重灾区”

近年来,围绕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问题,金融消费者投诉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11月,由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指导发布的《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报告(第2期)》披露,综合各平台2024年1 – 9月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不当催收是金融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2024年前三季度投诉量达到21.6万笔,占到整体的47.1%,且每月的投诉占比均在40%以上,当年7月份投诉占比甚至超过50%。

3月21日,记者登录黑猫投诉平台进行调查。输入“催收”搜索词,发现共有1052337条投诉;输入搜索词“银行催收”,则发现共有62957条投诉,由此可见银行占比在该平台超过5%。涉及的银行既有国有大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民营银行。记者还注意到,被投诉的主体除银行外,还有消费金融、小额贷款以及互联网助贷等机构委托的外包催收公司。

据零壹智库研究团队介绍,当前不当催收行为主要包括恶意催收和暴力催收等,具体表现为使用威胁性语言恐吓借款人,或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频繁骚扰借款人及其亲友、同事等。比如,近日,网友机灵喵在黑猫投诉平台吐槽,浙商银行把他的欠款信息发给通讯录里的联系人,还联系了工作单位领导,导致自己丢了工作;再如,另一网友控诉苏商银行逾期第一天就找催收方拨打大量电话并发送短信给他和他的联系人。

监管出击:10家消金公司不当催收被重罚

近年来,网贷催收政策全面趋严,监管部门强调各类金融机构必须规范催收方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的不规范催收行为,在引发大量消费者投诉的同时,也导致自身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因催收不当收到了监管罚单,合计被罚款1042万元(含相关责任人被罚)。记者梳理发现,因为催收不当,也有银行和信用卡中心被监管部门处罚。

2024年12月25日,中银消费金融因为“投诉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合作机构管理未尽职、催收行为不当”,被罚款90万元。同时,三名负责人因为催收行为不当和对合作机构管理未尽职,被警告;2024年12月22日,由于委外催收业务管理不到位、信用卡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不力等违规行为,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被开出600万元的罚单;2025年7月5日,因未按规定及时终止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等,兴业消费金融被罚款170万元;2024年6月14日,因为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等,中信消费金融被罚款120万元;2024年4月30日,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因对外包催收机构管理不严被责令改正并罚款40万元……

银行发力:招专业催收人员、公布外委名单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共计2861.9亿元不良贷款挂牌转让,较2023年增加1273.7亿元,增幅达80.2%;全年挂牌项目数量合计1041单,较2023年的735单增幅超四成。从成交数据来看,批量个人业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含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等)在全年成交比例中“独占鳌头”,全年成交规模达1583.5亿元,占全年不良贷款总成交比例的七成。

一方面面临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压力,另一方面受到监管政策的严格约束,为了推动催收行为走向规范健康,银行近年来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招聘专业的催收人员。

去年5月份的时候,三湘银行曾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面向全国引入各类高级人才,其中就包括“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记者梳理发现,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广州银行、哈尔滨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曾发布招聘催收相关人才的信息。

同时,为了让催收规范健康,不少银行还公布了合作催收公司名单。如中国银行在去年9月更新了各地分行信用卡委托催收机构信息。据梳理,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青农商行、盛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等也都公布了合作催收公司名单。

而郑州银行、华夏银行、重庆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增设首席风险官,虽然此举不全为催收健康合规,但也不全无关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首席风险官负责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侧重于风险的应对,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

律师说法:签合同时要仔细,被催收后留证据

如何避免被不当催收呢?山东齐礼律师事务所曲广贤主任从贷前签合同环节进行了提醒:

  1. 正确理解网贷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可通过互联网简单了解网贷的性质,正确理解网贷放贷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融资担保主体、催收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2. 要认真审阅所签订的每份电子合同,明晰每份电子合同的性质,并辨别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3. 重点审阅利率条款,确定能否接受约定利率。
  4. 重点查看有无居间费或管理费、担保费等约定。

曲广贤还提醒,如果不能理解电子合同条款,建议打客服电话咨询,在明晰电子合同的所有内容后谨慎决定。网贷虽然存在便捷性,但因其出借资金往往来自于银行,所以其利率较高并伴有居间费等额外费用,签订电子合同前,一定要仔细斟酌,避免入坑。网贷催收过程中,如遇不当催收,欠款人应保持理性心态,通过有理有据的沟通来应对,并可通过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方式固定相关证据。同时,消费者可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也可直接报警处理。

首个国家级贷后催收规范出台,行业将迎哪些变革?,贷后催收新国标,为金融消费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围绕我国首个贷后催收国家级规范《催收风控指引》展开,阐述了其出台的重要意义及具体规定,揭示了当前贷后催收行业存在的不当催收问题,包括大量投诉和金融机构受罚情况。同时介绍了银行在不良资产压力和监管约束下采取的规范催收举措,最后律师给出了避免不当催收的实用建议。该规范的出台有望推动贷后催收行业走向规范健康发展道路,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529.html

(0)
RobertRobert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