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高原书写医疗传奇,黄雄援藏一年:为萨迦医疗留下永不熄灭的火种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县医院的医疗援助工作。他在收尾阶段发现结肠癌患者,带领团队完成萨迦县医院首例胃肠癌根治术,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还缔造了诸多“首次”,为当地留下了扎根本土的医疗火种。

在萨迦,即便到了三月,依旧是寒冷且干燥的天气。此时,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的援藏医生黄雄,他的医疗援助工作已然进入了收尾阶段。

每天清晨八点半,黄雄都会准时出现在萨迦县医院的外科病房。他身着整洁的白大褂,如同过去三百多个日夜一样,开始认真地查房,有条不紊地安排手术日程。在一次诊疗间隙,他留意到一位患者,该患者因贫血待查,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而这个看似普通的病例,即将在高原的医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内镜室里,黄雄指导本地医生进行操作。然而,他发现患者的肠道准备情况欠佳,肠道内有大量残留的粪便,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检查的难度。于是,他接过内镜亲自检查,最终在升结肠处发现了一个几乎占满肠腔的肿瘤。黄雄凝视着屏幕,沉吟道:“这是典型的结肠癌形态。”尽管病理确诊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凭借着自己二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令人感动的是,患者家属选择信任这支年轻的援藏医疗团队,毅然决定在当地完成手术。

这场手术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萨迦县医院首例胃肠癌根治术,更是规范化肿瘤诊疗体系的一次实践样本。患者面临着重度贫血与低白蛋白血症的双重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医疗队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样来自徐汇区的援藏院长王洋亲自协调血站,经过一番努力,连夜调来了两单位红细胞;药械科特批加急采购吻合器械;CT室为患者开辟了增强扫描绿色通道。在多部门的联动配合下,从确诊到手术仅仅耗时48小时。

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高原书写医疗传奇,黄雄援藏一年:为萨迦医疗留下永不熄灭的火种

手术过程中,黄雄采用的是开放手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地医护人员能够直观地学习了解剖层次。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他一边进行手术,一边耐心地讲解:“注意Toldt筋膜分离技巧”“淋巴清扫要遵循血管走行”。三个小时后,引流管被稳妥地放置好,手术顺利完成,而且术中失血不足50毫升。

术后第三天,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病区——患者的肠道功能奇迹般地恢复了。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首次在海拔4468米的高原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精准麻醉调控、微创操作技术、早期进食方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彻底颠覆了藏族同胞“大手术必卧床月余”的传统认知。当病理报告显示淋巴结零转移时,黄雄特意召集全体外科医生,为他们解读分期的意义。这个中期肠癌病例,恰恰成为了早诊早治的生动教材。

作为徐汇区援藏医疗队的核心成员,黄雄在这365天里缔造了诸多“首次”。他主持筹建的内镜中心,在运行首月就完成了百例无痛检查;他带教的藏族医生,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操作基础项目。他创新的“手术示教—模拟训练—临床督导”培养模式,让本地医护团队逐步掌握了胃肠肿瘤规范诊疗的全流程。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化疗科同期落成,萨迦的百姓终于能够在自己的雪域家园完成肿瘤全程管理。

在春寒还未褪去的清晨,黄雄再次走过挂满哈达的医生办公室。墙上的藏历清晰地标注着他的归期,但他心里明白,那些已经能够独立开展二级手术的徒弟、诊疗台上新增的超声刀、电子病历里完善的手术模板……这些扎根本土的医疗火种,将会永远驻守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净土。

援藏医生黄雄在萨迦县医院的医疗援助事迹。他在收尾阶段发现结肠癌患者并成功实施萨迦县首例胃肠癌根治术,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还通过一系列举措培养本地医护人员、完善医疗体系,为当地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力量,彰显了援藏医生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395.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