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分论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就中国对外开放相关情况发表的观点,包括中国在逆全球化潮流下扩大开放的战略意图不变,以及过去十年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五项新措施。
在3月25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分论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作出重要表态。他指出,尽管当前国际上存在逆全球化的潮流涌动,但中国政府扩大开放的战略意图始终坚定不移,从未改变。
黄奇帆着重谈到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情况。他明确表示:“中国制造在过去十年并不是闭门造车,也并非不欢迎外资。”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合资合作与开放态势。外资在中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中国内循环贡献着力量,另一方面也在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搭建起了坚实的桥梁。
此外,黄奇帆还详细阐述了过去十年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五个新举措:
其一,贸易政策层面。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贸易政策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而在最近十年,政策发生了转变,既鼓励出口,同时也积极鼓励进口,以更加平衡的贸易策略融入全球经济。
其二,投资政策方面。以往的几十年里,中国努力吸引外资到国内投资。但近十年,政策有了新的拓展,不仅鼓励外资进入中国投资,还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实现了双向投资的协同发展。
其三,区域开放格局。过去中国的开放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今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持续开放的同时,内陆地区也同步跟进,形成了更为均衡的开放格局。
其四,开放的产业政策。过去,开放力度较大的主要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像工业、制造业、百货商店、房地产等。而在最近十年,开放的领域大幅拓宽,金融领域、服务贸易领域实现了全方位开放,教育、卫生、文化投资等领域也逐步开放,呈现出“宽领域、全方位、多渠道”的开放态势,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其五,开放的目的转变。过去,中国开放主要以引进外资、增加进出口贸易的要素流量为目的。而现在,开放的关注点更加多元化,不仅关心要素流量、贸易量、资金量,更将重点放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上。如今开放的目标是使中国各个区域的营商环境朝着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本文通过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展现了中国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以及过去十年在对外开放政策上的积极调整和显著变化,体现了中国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形势,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