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因“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详细分析了“免密支付”易成盗刷漏洞的原因,给出支付风险的主动防范措施,还告知遭遇盗刷后的应对方法,旨在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其财产安全。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陆续续收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投诉,这些消费者纷纷声称,自己的账户资金因为“免密支付”功能而被盗刷。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进一步提升大家的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特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谨慎使用手机的“免密支付”功能,避免由于账户权限过度开放,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一、为何“免密支付”易成盗刷漏洞?
“免密支付”,也就是“无需密码确认支付”,它是部分支付平台或者应用为了提升支付的便捷性而特意推出的功能。当用户开通这个功能之后,在单笔交易金额处于一定限额之内时,就可以直接进行扣款。然而,一旦这一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
其一,当手机丢失或者账号泄露(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的时候,风险会急剧增加。要是他人获取了您的账号或者设备,就能够通过“免密支付”直接进行消费或者购买虚拟服务,而且根本无需进行二次验证。
-
其二,小额免密累积起来可能会造成大额损失。部分平台虽然设置了免密额度的单笔上限(例如1000元以下),但是在短时间内进行高频次的小额盗刷,依然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支付风险的主动防范措施有哪些?
为了降低盗刷风险,建议消费者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一)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
消费者应该优先关闭免密功能,仔细检查自己的账户是否绑定了支付宝、微信或者银行卡,并且及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如果确实需要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进行设置。另外,消费者还需要定期检查授权应用,将不常用或者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移除。
(二)强化账户安全保护
-
一是要设置高强度的密码,并且注意定期更换。千万不要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同时要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
-
二是关闭非必要的支付权限,特别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果不需要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就可以禁用相关功能。
-
三是要谨慎使用公共Wi – 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遭遇网络钓鱼或者数据被截取。
(三)养成定期对账习惯
三、遭遇盗刷后如何快速应对?
中国消费者协会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性,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大家务必要提高警惕,主动管理好自己的支付权限,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方便,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幸遭遇了消费纠纷,消费者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或者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维权。
本文围绕“免密支付”展开,指出其存在被盗刷的风险,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防范支付风险的措施以及遭遇盗刷后的应对办法,提醒消费者要在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