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新技术应用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展开,指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培育新职业、形成新就业增长点,分析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各方需共同努力推动就业市场良性发展。
就业,向来是民生之根本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同时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样的部署意义重大,一方面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性稳定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新技术应用给劳动者就业带来的挑战。通过提升劳动者素养,增强新兴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鼓励新型就业形态的发展,为我国破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在稳就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25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同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也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当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也在加速升级与融合。这一趋势正在培育出全新的职业序列,有力地推动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为例,近年来它们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岗位。相关数据显示,在2025年春招首周,全国招聘需求环比增长了219%,低空经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我们要正确认识新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就必须跳出“机器换人”的线性思维。诚然,当下一些劳动者的就业面临着挑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迎来了新的机会。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其实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算法虽然能够替代程序化劳动,但它也推动了劳动力向更高价值的领域流动。可以说,人类劳动的价值,尤其是智力劳动的价值,不仅不会被忽视,反而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强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机协同师”“算法伦理顾问”“数字人IP运营师”“虚拟场景架构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情感协同、跨文化沟通、复杂决策等“人类专属能力”的价值被重新评估,那些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文化价值”的非遗创新顾问、国潮文创设计师、城市记忆规划师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新岗位也会不断涌现。
更进一步来看,新技术应用还将重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方式。一些企业的组织形态从传统的科层制向网络协同制转变,基于任务完成的灵活就业岗位不断涌现,从而形成高质量的零工经济。“任务协作”或许将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的任务供需匹配网络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为“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相关部门不妨根据就业形态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灵活就业形态,让零工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技术应用在给当下就业市场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在重构就业市场。要让就业市场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等各方再加把劲。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制定好协调产业和就业的政策,有助于广大劳动者平稳完成新旧岗位转换,形成“新技术应用—产业升级—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本文指出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就业增长点,新技术应用虽对就业市场有挑战,但也创造了新兴职业、重构就业形态。强调各方应共同努力,制定政策推动劳动者岗位转换,实现新技术、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