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国内马拉松赛事,指出近年来马拉松成为“全民狂欢”,但赛事方为吸引跑友不断降低报名门槛,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安全风险,同时给出了跑友和赛事方保障安全的建议。
据中国田协公开资料显示,本周末(3月30日)国内有超过30场马拉松赛事鸣枪起跑。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甚至在同一天举办了两场马拉松比赛。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逐渐成为一场“全民狂欢”,一些大型赛事更是成为了“城市名片”。它们在带动当地文化旅游和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为了吸引更多跑友参赛,许多赛事不断降低报名门槛,这导致赛场上选手“躺地”的情况增多。要知道,42公里的马拉松赛程,即便开车行驶这么远的距离,很多人都会觉得漫长,所以无论马拉松赛事竞争多么激烈,都应该坚守安全的底线。
如今,马拉松赛事的门槛越来越低。以2018年南京马拉松为例,当时赛事方要求每位报名者提供一年内的体检报告,其中血压和心电图为必测项目。如果报名全程马拉松,还需要提供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或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半程、全程及以上距离的马拉松赛事的完赛证书。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马拉松赛事不再要求提供体检报告。到了近期,报名条件几乎低到“有手就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查阅发现,2025年江苏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几乎都没有要求报名者提供体检报告,大部分全程马拉松赛事也不再要求报名者上传半程马拉松完赛证明,只是在报名须知中象征性地提及“马拉松及相关运动选手应身体健康,而且要有经常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以下疾病或状况者不宜参加比赛……”。
组委会不断降低门槛也有其考虑。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国内马拉松赛事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名,组委会在推出各种福利的同时,不断降低报名门槛,有的甚至采用先报名后缴费的方式。这样一来,赛事数据会更好看,报名人数多,中签率低,让这场赛事看起来‘值得一跑’。”
然而,门槛不断降低的背后,是风险的不断提高。在近日江苏的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中,有选手被直升机紧急送医。我们在为这场马拉松赛事完善的医疗体系点赞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并非所有倒下的跑友都能如此幸运。2019年龙口国际马拉松,一位跑者在临近终点时身体不适、口吐白沫,尽管急救志愿者就在身边,医护人员也第一时间赶到,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同年的荆州国际马拉松赛,一位跑者在距离终点100米处倒地,医护人员在一分钟内进行了心脏除颤,却未能挽回其生命。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中璞表示,马拉松猝死风险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未被诊断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问题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此外,过度训练、缺乏足够休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管理都可能增加风险。因此,在参加马拉松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尤为重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项目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心脏问题。
对于跑友来说,即使赛事方没有要求,也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在赛场上要循序渐进,先确保能够完成半程马拉松,再考虑报名全程马拉松。同时,要注意定期体检,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参加马拉松比赛。
对于赛事方而言,应该恪守安全底线。虽然先进的医疗体系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但我们更希望每位跑者都能安全完赛,让这些医疗体系永远派不上用场。特别是对于一些在高海拔、高坡差、气候炎热地区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报名门槛是否过低。
本文围绕国内马拉松赛事门槛降低的现象展开,分析了赛事方降低门槛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安全风险,强调了跑友和赛事方都应重视安全问题,跑友要对自己负责,赛事方要恪守安全底线,共同保障马拉松赛事的安全进行。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