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自2013年起,科研团队扎根甘南草原,三代人用11年时间攻克牦牛产业技术难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态守护和牧民增收,介绍了小院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以及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自2013年起,在海拔3000米的甘南草原上,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的科研团队便开启了他们的坚守之旅。三代科研人接力,耗时11年,致力于攻克牦牛产业技术难题。他们凭借科技创新,不仅守护了这片美丽的生态环境,还成功让当地牧民实现了增收。
甘南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牦牛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诸多难题。牦牛生长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下,同时还伴随着草场退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境,2013年,甘肃农业大学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组建了科技小院。首批专家教授带着40余名研究生毅然扎根高原。他们深入研究高寒环境对牦牛生殖的影响规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4年实现了甘南地区首次冻精人工授精,为牦牛产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们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科研人员面临着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质疑。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手把手地进行教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实施,甘南牦牛在乳、肉生产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牦牛产奶量增加、肉质更加鲜美,这一系列的变化带动了当地牧民的经济发展,让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多年来,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不断探索前行。他们建立了适应当地实情的家畜高效 – 健康 – 生态综合生产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青藏高原特色家畜畜牧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让生态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小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等科技项目50余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此外,他们还形成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产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培养了不同层次技术人员与研究生500余人,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从实验室到广袤的草原,从一篇篇科研论文到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用11载春秋向世人证明:当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相互交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并非只能二选一。在这片广阔无垠的牧场上,一曲新时代的牧歌正嘹亮响起,奏响了牦牛产业发展的美好乐章。
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三代科研人11年扎根甘南草原,攻克牦牛产业技术难题的事迹。他们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牦牛生产效率、带动牧民增收,建立了综合生产技术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