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之下医生“网红”的无奈,上海推出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上海首推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为互联网医疗科普“拨乱反正”

本文围绕当下社交媒体上医疗健康信息传播展开,讲述了医生成为“网红”面临的问题,以及上海为规范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推出负面清单这一举措。

如今,公众已经习惯从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医疗健康信息,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看准了短视频这一风口,纷纷投身其中。

然而,不少网友反映,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此呼吁扩大正确医学科普的播放量和传播力,让真实、有用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流量之下医生“网红”的无奈,上海推出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上海首推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为互联网医疗科普“拨乱反正”

曾有三甲医院的“网红”医生坦言,自己感觉被MCN公司利用,最终不得不彻底消失在了镜头前。

上海某三甲医院肝病科专家钱炬,在当了一段时间“网红”医生后,有了深刻的体会。他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那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学科普号里的“肝病科专家钱炬”,“越来越不像真实的自己了”。

钱炬回忆道:“他们承诺,我对拍摄内容有绝对的主动权,还一再强调会基于真实病例和医学知识。但实际操作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在他看来,自己就像是短视频脚本中的演员,而背后的操盘手正是一手孵化了这个账号的专业运营机构(MCN公司)。

钱炬感慨地说:“无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淘汰,这都是对流量之恶的一场净化和反思。”最终,他决定彻底告别镜头。

流量之下医生“网红”的无奈,上海推出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上海首推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为互联网医疗科普“拨乱反正”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对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进行规范,明确禁止了9类行为。

此前,上海就已经率先将健康科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设立健康科普专项、推出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等。此次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是上海在健康科普方面的又一制度创新。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一个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同时,上海还将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

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本清单的适用对象为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清单明确了互联网健康科普的九类负面行为:

一是禁止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内容;

二是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

三是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

四是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并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五是禁止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平台科普账号认证时弄虚作假;

六是禁止将已认证的健康科普账号交由已被本市卫生行政部门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MCN机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运营或绑定等行为;

七是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八是禁止盗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九是禁止已退休、已离职工作人员未经原单位同意沿用原工作单位职务信息继续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流量之下医生“网红”的无奈,上海推出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上海首推健康科普负面清单,为互联网医疗科普“拨乱反正”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健康科普是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指导公众形成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采取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的关键途径。下一步,本市将指导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健康科普账号申报制度、内容审核制度、违规信息监测与处置机制等一系列规范,持续加强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不断扩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更好提升市民健康获得感。

本文先指出当下公众习惯从社交媒体获取医疗信息,医生纷纷成为“网红”,但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接着通过钱炬医生的经历揭示“网红”医生被MCN公司利用的困境。最后着重介绍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九类禁止行为,旨在规范科普行为、营造良好环境,后续还将加强相关管理,提升市民健康获得感。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160.html

(0)
GaietyGaie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