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读前人文献展开讨论,阐述了不应以功利目的读史,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前人思想,同时强调读前人著述的重要性及避免盲目照搬前人观点。
这学期,我开启了一门名为《西方历史文选》的课程教学。为了备这门课,近期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暂时无暇顾及其他写作。
备课期间,我不断思索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要研读前人的文献,该读哪些文献,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读?作为一个横跨三个学科的人,我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或许有别于传统认知。
我始终觉得,尽管阅读前人的著述意义重大,但倘若我们怀着“功利”的心态,单纯为了获取某种知识而去读书,那其实大可不必去读历史上的文字,无论是《国富论》《君主论》,还是其他经典著作。毕竟,知识是不断进步的,历史也在持续发展,后人的总结必然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了提炼和筛选。就像学习物理,没必要去研读几百年前牛顿的著作;学习生物,也无需非要阅读达尔文的原著;学习天文,也不必重新回顾日心说。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一点一目了然。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人却陷入了误区,甚至有人认为古人的言论越古老就越重要。比如我在美国攻读政治学博士时,课程中不仅要求研读几百年前的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就连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家的作品也是必修课。
每一个政治学学生都绕不过的“希腊三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反映了社会科学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尤其是政治学和历史学。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复杂,即便再过几百年,可能也难以用一套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研究方法来概括。这就意味着,很难判定古人的思想比现代落后多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可能都无法完全适用于当下。经济学的情况稍好一些,即便不读凯恩斯的原著,我们也能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因为他的思想已被系统地总结进教科书。反之,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领域,即便读遍百年前经济学家的著作,也未必能有效理解当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当然,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究竟有多“科学”,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无法脱离其时代背景。以经济事务为例,几百年前的著名经济学家生活在金银本位时代,他们对货币政策的看法必然受到时代局限,无法完全适用于如今的区块链货币或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再如,“懂王”特别喜欢引用保护主义前总统威廉·麦金莱的话来为自己的关税政策辩护。他曾这样引用:
But it was the Great Tariff Debate of 1888. And the debate was: We di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all of the money we were making. We were so rich. And McKinley, prior to being President, he was very strong on protecting our assets, protecting our country. And he made statements that, “Others cannot come into our country and steal our wealth and steal our jobs, and build their country and not defend our country. We can’t do that. We can’t ever allow that to happen.”
这段话翻译成中文是:那是1888年关税大辩论。辩论内容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赚的那些钱该怎么办。我们太有钱了。麦金莱在当总统之前,非常坚定地保护我们的资产和国家。他这样说:“别人不能来我们的国家偷走我们的财富和工作,去建设他们的国家,而不是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决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但实际上,1888年麦金莱并没有说过这话,“懂王”不过是借麦金莱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如同现在有些人编写影射史学或者编造关于鲁迅、胡适的瞎话一样。
麦金莱:我没有说过啊
即便“懂王”只是因为麦金莱支持高关税而宣称自己也支持,那也是典型的刻舟求剑。且不说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和世界经济与现在大不相同,当年关税辩论的目的也截然不同。1888年关税辩论的核心问题是政府盈余,麦金莱支持高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因为他认为政府收入过高会对经济造成负担,这与“懂王”想通过加大关税来增加收入甚至取代所得税的意图完全是两码事。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应引用前人的论点,而是要明白“用前人的言论来为自己的论证增加说服力”和“让前人来替自己论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必须时刻留意前人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提出论点的逻辑和考量因素。越是深入理解前人的思维和历史背景,就越能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我们不能直接将过去的论点套用到现在。
只看历史文献,而不考虑其所处的背景,简单地用当下的思维去理解过去,很容易出现问题。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媒体专家,尤其是财经领域的人,常常将当下的瞬间认知当成永恒的真理,套用到古人身上。
尽管我强调不要抱着学知识的念头去看历史文献,但我依然认为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前人的著述。这并非是关注前人说了什么,而是要探究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前人的观点无论对错,只要我们能从中了解其对错的原因,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也就是说,阅读前人著述时,我们不应抱有功利目的,认为前人的论点中包含着可直接拿来用的真理,而要学习前人推理这些论点时的思考过程以及相应的历史背景。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资本论》的原因,我甚至为此写了一本书来做导读。一方面,马克思文笔有趣、思路清晰,单纯欣赏文字就很有乐趣;另一方面,《资本论》除了论述经济理论,还探讨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以及相关思想史,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信息。所以,即便政经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有详细讲解,但阅读《资本论》仍然意义重大。其他历史上思想家的著作大多也是如此,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在文笔和思路上都有值得欣赏之处。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真正的危险并非学不到前人的东西,而是学错了东西。前人的观点越有道理,就越容易让人产生用“前人替你思考”取代“前人帮你思考”的诱惑。比如我在美国教授二战史时,有一篇阅读材料是凯恩斯的《和约的经济后果》节选。在这篇文章中,凯恩斯痛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领导只顾政治争斗和报复德国,对欧洲经济困境和人民挨饿的痛苦视而不见,认为这必将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学生们读完节选后,到期中写论文时,纷纷照搬凯恩斯的论点,指责英法美罪大恶极,甚至认为二战的爆发全怪英法美对德国太苛刻,要是听了凯恩斯的意见就好了。虽然《和约的经济后果》写得很好,凯恩斯或许是参加巴黎和会中最懂经济的人,其预测大多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每句话都正确,更不能得出英法美是二战罪人的结论。
凯恩斯说的,也不全对
人往往就是这样,看到有道理的东西就会当成自己的观点去复述,让别人的道理取代自己的思考,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这不禁让人想起凯恩斯在《通论》里的一段著名的话(虽然他可能并非我这里所说的意思):
The ideas of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both when they are right and when they are wrong, are more powerful tha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Indeed the world is ruled by little else. 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翻译成中文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对错,总是比通常理解的要强大。这个世界正是由它们统治的。自认为自己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实干家们,通常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本文强调了阅读前人文献不应抱有功利目的,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前人思想,从中学习思考过程和历史信息。同时提醒人们避免盲目照搬前人观点,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要保持独立思考,以正确的方式从历史文献中汲取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