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长江下游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的多个古国,介绍了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情况,以及专家对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要素、特殊文化现象、部分古国消失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太湖平原文化扩张对区域文明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下游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多个神秘的古国。这些古国命运各异,有的如流星般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则经历了华丽的蝶变,绽放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3月23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盛会——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盛大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大学承办。在会上,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勄以《殊途同归—长江下游古国时代的宏观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为我们揭开了长江下游古国文明的神秘面纱。
古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国家形态,有着独特的文明要素。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国文明主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其一,出现具有“王都”性质的中心聚落,这是政治权力的集中体现;其二,出现具有“王陵”性质的大型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逝者的尊崇;其三,出现共存的、象征“王权”“神权”的礼仪用器,彰显了古国的精神信仰和统治秩序。
依据“古国文明三要素”,长江下游先后涌现出了多个古国,包括太湖平原的“崧泽古国”、巢湖平原的“凌家滩古国”、太湖平原的“良渚古国”以及山前沿江平原的“薛家岗古国”。而长江下游古国文明的基因,最早萌生于太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它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古国文明。
在古国时代,长江下游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最为特殊的有两个。第一个现象发生在距今6000 – 5500年之间,山前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和古丹阳湖流域普遍出现了太湖平原文化因素,这表明当时太湖平原的文化已经开始向外传播和扩散。第二个现象则发生在距今5500 – 5300年之间,北阴阳营文化、龙虬庄文化、“凌家滩古国”突然神秘消失,而太湖平原的“崧泽古国”却实现了华丽的转变,成功蝶变为“良渚古国”,开启了一段新的文明篇章。
距今5000年之后,古丹阳湖流域出现了因太湖平原文化扩张而形成的昝庙遗存,里下河平原也出现了因太湖平原文化扩张而形成的陆庄遗存。此时,古丹阳湖流域、里下河平原、巢湖平原都成为了“良渚古国”的势力范围,这充分显示了太湖平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扩张力。
那么,太湖平原周边的北阴阳营文化、龙虬庄文化、“凌家滩古国”为何会突然消失呢?张勄解释道,在古国时代的生产力要素中,人是第一生产力。太湖平原周边考古学文化的突然消失,意味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失。距今5300年之后,太湖平原的“良渚古国”在长江下游一枝独秀,这正说明了太湖平原周边的原始先民流向了太湖平原,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太湖平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推动了“良渚古国”的繁荣和发展。
史前时期的太湖平原,通过文化输出,逐渐淡化了里下河平原、古丹阳湖流域、巢湖平原、山前沿江平原的族群意识,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通过武力征服,摧毁了里下河平原、古丹阳湖流域、巢湖平原的古族、古国和古文化,重塑了区域的政治格局;通过强制移民,为“良渚古国”注入了新的活力,铸就了“良渚古国”的辉煌。张勄认为,长江下游古族、古国、古文化的殊途同归,成为了我国古国时代一道独特的靓丽景观,也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声,为后世的区域发展和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本文围绕长江下游古国时代展开,介绍了古国文明要素和相关古国的情况,阐述了特殊文化现象及部分古国消失原因,强调了太湖平原文化扩张对区域文明的塑造作用,指出长江下游古族、古国、古文化的发展趋势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声。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746.html